读隆德MBA必修课的真实花销,这四类人劝退
来源:免联考国际mba 2025-05-11 14:15:32 分享

老有朋友私信问我:"听说隆德大学的MBA课程特别硬核?学费到底划不划算?"作为一个去年刚熬过12门必修课的"“上岸人”",今天就跟研友们儿掏心窝子说说大实话。

先说说钱的事儿。去年我交学费的时候手都在抖——整整45.8万克朗(约合人民币30万),这还不算每个月往返中欧的机票钱。但上完《战略成本管理》那门课,我突然发现这钱花得值。教授直接带着我们拆解宜家的供应链案例,光是一个包装优化方案就帮企业省了上千万,这种实战经验你在国内课堂真见不着。

必修课里最让我头秃的是《跨文化领导力》。每周要跟来自12个国家的同学组队做项目,光时差就能把人逼疯。有次和巴西队友开会,凌晨三点我顶着黑眼圈改PPT,突然收到他发的烤肉店定位说"先吃饱再干活",这才明白文化差异真不是书上写的那么简单。

不过要说最实用的,还得是《数字化商业转型》。教授直接让我们用大数据工具分析北欧电商市场,我小组捣鼓出的用户画像模型,后来被瑞典本地一家初创公司买走了使用权。现在回头看,这门课教的不只是理论知识,更教会我们怎么把课堂成果变现。

但说句实在话,有四类人我真不建议来读:

1. 想着混文凭的——每门课都要小组汇报+个人论文+闭卷考试

2. 英语不过关的——课堂上全英文答辩是常态

3. 没行业经验的——案例分析都是真实商业项目

4. 追求轻松氛围的——图书馆凌晨两点还亮着灯是常事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忠告:要是你冲着"水硕"来的,出门左拐找别的项目。但要是真想学点硬核的商业本领,隆德这12门必修课能把你从头到脚打磨一遍。我现在跟客户谈合作,经常不自觉就用上课时学的SWOT-PESTEL混合分析法,客户都夸专业。

读隆德MBA必修课的真实花销,这四类人劝退

隆德大学MBA毕业答辩全流程记录

一、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答辩前一个月,导师会确认论文终稿并通知答辩时间。这时候得做三件事:

1. 材料整理:打印5份纸质版论文(3份给答辩委员会,1份自留,1份备用),同时准备10分钟左右的PPT。PPT别整太花哨,重点突出研究方法和结论,尤其是数据部分要一目了然。

2. 模拟演练:至少和同学模拟两次。隆德的答辩委员会特别爱揪“逻辑漏洞”,比如样本量合理性、数据来源的可信度,提前准备好应对的话术。

3. 确认流程细节:答辩地点一般在学院的研讨室,提前去踩点,确认投影、翻页笔这些设备没问题。北欧人守时,千万别迟到。

二、答辩当天时间线

1. 开场(10分钟)

主席会介绍委员会成员(通常1位本校教授+2位外审专家),接着你直接开始陈述。这里有个小技巧:开头用一句瑞典语问候(比如“Hej!”),能拉近和本地教授的距离。

2. 陈述环节(10-12分钟)

严格按照PPT讲,别超时!隆德的教授反感拖沓。重点讲三个部分:

研究问题为什么有价值?(结合行业案例)

方法论的选择依据(比如为啥用定性而不是定量)

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企业访谈中的反馈很有说服力)

3. 提问环节(40-50分钟)

这是重头戏。委员会的问题分三类:

技术型:“你的抽样方法是否存在偏差?”

应用型:“如果企业资源有限,如何落地你的建议?”

理论型:“你的结论和XX理论是否有冲突?”

回答时记住两个原则:

先感谢提问,再分点回答(比如“这个问题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是…”)

遇到不会的,坦然说“这方面我尚未深入研究,后续会补充”,千万别编造。

4. 闭门讨论(15分钟)

你需要离场,委员会讨论答辩结果。这时候助理会带你去休息室等通知,建议带瓶水——全程高度紧张,嗓子真的会干。

三、出结果后的流程

1. 结果宣布

主席会当面告知是否通过。如果通过,一般会提两三条修改意见(比如调整文献综述结构),这些要在48小时内完成并提交。

2. 签字盖章

通过后,当场签答辩通过文件。隆德有个传统:委员会成员会和答辩人合影,记得提前整理下衣服头发。

3. 后续手续

去教务处交最终版论文,顺便领毕业流程单(包含成绩单、学位申请截止日期等)。

四、几个容易踩的坑

过度引用本校教授的研究:外审专家反而会觉得缺乏创新。

用复杂模型炫技:委员会更看重实际价值,简单清晰的框架反而加分。

忽略行业最新动态:比如你研究新能源汽车,却没提2023年欧盟电池新政,可能被扣分。

对了说个冷知识:隆德的答辩室桌子是圆形设计,委员会和学生围坐一圈,初衷是减少压迫感。如果紧张,可以提前五分钟进去熟悉环境,调整座椅高度——这些小细节真的能影响状态。

希望这份实录能帮到后来人。如果有具体问题,比如隆德答辩的评分表模板、PPT配色建议,评论区随时聊!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推荐简章隆德大学mba
相关文章隆德大学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