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部分,
"花大几十万去美国读伯克利MBA,到底能不能赚回本?"作为2018年Haas商学院毕业的老学长,今天就把我的真实经历和身边同学的现状摊开来说。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数字,我们那届全日制MBA两年总花费约80万人民币(按当时汇率),包含学费6.8万美元/年,住宿生活费2.5万美元/年。不过有35%的同学拿到了1-3万美元不等的奖学金。
根据学校最新就业报告,2023届毕业生平均起薪14.8万美元(约107万人民币),比我们当年涨了12%。但要注意三点,
1. 行业差距明显,进科技公司的普遍拿16-18万刀,金融行业14-16万刀,咨询行业13-15万刀。我室友去苹果做产品经理,入职总包就有19万刀。
2. 地理位置影响大,留在旧金山湾区工作的,薪资比回国的同学高出40%左右。但湾区一室公寓月租要3000刀,税后工资缩水严重。
3. 长期回报可观,我们毕业五年的校友群里,现在年薪中位数在25-30万刀之间。有个做私募的上海女生,去年分红拿了50万刀。
这里要泼盆冷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这个项目。去年有个学弟贷款读书,毕业时遇上硅谷裁员潮,找了半年工作才上岸。建议家里存款少于200万的朋友谨慎考虑。
说到值不值,我的账本是这样的,前三年确实过得紧巴巴,每月还1万多的助学贷款。但从第四年开始,薪资涨幅追上来了。现在第五年,算上股票和奖金,总收入是读MBA前的3.2倍。
给准备申请的同学三个建议,第一优先选科技方向的选修课,第二多参加行业导师项目,第三务必练好英语演讲。我们那届有个腾讯来的哥们,就靠一手漂亮的presentation技巧拿到了谷歌offer。
学姐提醒,千万别信"读完MBA就能年薪百万"的鬼话。我见过最惨的案例,是有人毕业半年还没找到工作,对了去中餐馆当收银员过渡。关键还得看个人能力和职业规划。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BA申请,这三大坑千万别踩
第一坑,文书不走心,套模板直接翻车
伯克利的MBA申请文书题目看起来常规,比如“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但千万别觉得随便套个模板就能应付。招生官每年看几千份材料,是不是真心了解伯克利,几句话就能看出来。
踩坑表现,
把其他学校的文书改个名字就提交,结果提到“贵校的某教授”时,人家伯克利根本没这个人。
职业目标写得假大空,比如“成为全球商业领袖”,但完全没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伯克利的资源。
正确操作,
文书里必须提到伯克利特有的资源,比如哈斯商学院的“领导力发展项目”(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或者某个和你职业方向对口的教授的研究领域。
职业规划要具体,比如“通过伯克利的社会影响力创业课程,未来三年在新能源领域创立一家初创公司”。
第二坑,推荐信找“大牛”不如找“熟人”
很多人以为推荐人的头衔越大越好,比如非要找CEO或知名教授。但伯克利更看重推荐信的内容是否真实、有细节。如果推荐人跟你只有几面之缘,信里全是笼统的夸奖,反而会减分。
踩坑表现,
推荐人是公司高管,但信里只写“该员工表现优秀”,没有具体例子。
推荐人对你的工作细节一无所知,甚至搞错你的职位名称。
正确操作,
找直接上司或合作紧密的同事,哪怕职位不高,但能详细描述你的项目贡献、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前和推荐人沟通,提醒他们用具体案例说明你的优势,比如“带领团队在三个月内完成产品上线,期间协调了5个部门的资源”。
第三坑,忽视“文化匹配”,只管硬实力
伯克利的MBA项目特别强调“创新”和“协作精神”,他们想要的是能融入社区、带动团队的人。如果只顾着吹嘘自己的成绩,却完全不提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很容易被淘汰。
踩坑表现,
简历里列满奖项和GPA,但面试时说不清自己如何践行伯克利的价值观(比如“质疑现状”)。
提到课外活动时,只强调“担任社长”,却不谈具体如何推动团队合作或解决冲突。
正确操作,
研究伯克利的文化关键词,比如“学生驱动”(Student-Driven)和“跨学科合作”,在材料和面试中结合自身经历去呼应。
举例时别光说成果,多描述过程。比如,“在公益项目中,我主动联合技术团队和社区志愿者,通过每周复盘会调整执行方案,最终覆盖了2000户家庭。”
学姐提醒一句,伯克利的申请系统里有个隐藏“加分项”——主动参与校友交流或线下活动。如果你提前联系过在校生、参加过宣讲会,一定要在材料里提一嘴,这说明你是真的用心做了功课。
避开这三个坑,你的申请材料才能真正打动招生官。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