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收到不少私信,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我工作五年存款不到十万/我是二本毕业的普通文员/我英语四级都没过...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读迪肯大学MBA到底有没有用?"作为去年刚从迪肯MBA毕业的“懂行的人”,我用自己踩过的坑告诉你: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砸钱读这个学位,但有三类人真的能翻身。
一、先泼冷水:这些钱真的不能省
迪肯大学MBA官方学费是4.2万澳元(约20万人民币),但实际花费远不止这些。我在墨尔本校区读的时候,每月房租就要1200澳元,生活费至少800澳元。加上教材费、交通费、小组作业聚餐费,两年下来硬是花了将近35万。更扎心的是,我同学里有位宝妈算过账:她辞掉月薪1.5万的工作来读书,实际损失的收入加学费超过50万。
二、普通人读这个到底值不值?
关键看三点:
1. 英语底子:虽然雅思6.5就能申请,但上课要能听懂印度教授的口音,小组讨论要敢跟本地人争论。我们班有3个同学因为跟不上进度,第二年转成线上课了。
2. 工作背景:做过项目管理的人学起来最轻松,课程里大量案例分析都是真实商业场景。如果是纯技术岗转行的,要做好天天熬夜查资料的准备。
3. 预期目标:想靠MBA直接拿PR的醒醒吧!现在澳洲技术移民政策收紧,我们这届毕业生里,真正留下的不到1/3。但要是冲着镀金回国进外企,这个学历确实能过简历关。
三、三类人最适合读
1. 中小企业的中层管理:我室友就是东莞家具厂的运营主管,读完回去直接晋升总监,他说学的供应链管理模块特别实用。
2. 想转行做咨询的:课程里的商业模拟系统超值,我们用的和麦肯锡新人培训是同款工具。
3. 宝妈群体:弹性上课时间真的友好,我同学Lina带着3岁娃读书,教授还允许她带孩子参加毕业典礼。
四、这些坑千万别踩
别信"保录取"中介:有个同学被忽悠交了8万中介费,结果自己申请也过了
慎选线上班:企业HR明确说过,线下班的实习推荐资源多3倍
避开1年制加速班:课程压缩得太狠,根本来不及消化知识
结业那天,教授说了句话让我记到现在:"MBA不是给你的简历贴金,是给你的脑子换芯片。"现在我在深圳某外资企业带团队,虽然起薪只比读之前涨了30%,但处理复杂项目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要说值不值?我觉得就像买房子,短期内看不到收益,但十年后绝对感谢现在的自己。
迪肯大学MBA申请最容易踩的三大坑,中介绝对不会告诉你
第一坑:材料“差不多就行”?学校可没那么好糊弄
很多人觉得,申请材料无非就是成绩单、简历加推荐信,随便搞搞就能交差。结果要么因为材料不完整被退回,要么因为细节粗糙直接被拒。
比如课程描述这一项,迪肯大学对本科专业和MBA课程的衔接性有隐性要求。如果你是跨专业申请,光写个课程名称远远不够,必须具体说明某门课培养了哪些能力(比如数据分析、团队协作),和MBA的学习方向如何关联。中介为了省事,往往套模板糊弄,但审核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敷衍。
再比如工作经验,别以为随便开个在职证明就能过关。迪肯尤其看重实际管理经验或项目成果,最好用具体案例说明你如何带团队、解决过什么问题。如果只是笼统写“参与某项目”,大概率会被认为含金量不足。
划重点:材料不是“交齐就行”,关键要让审核人看到你的独特性。哪怕多花一周打磨细节,也比匆忙提交后反复补材料强。
第二坑:盲目迷信“专业对口”,错失机会
很多同学听说迪肯MBA偏实践,就觉得必须商科背景才能申。其实不然!学校官网明确写着欢迎跨专业申请,但中介为了降低风险,经常劝你换项目。
真实情况是:迪肯更看重职业规划与课程的匹配度。比如你本科学工程,但工作5年转型做供应链管理,完全可以在文书中强调“技术背景+管理需求”的组合优势。甚至文科生如果能结合行业趋势(比如教育机构管理、文化项目运营),反而比纯商科生更有记忆点。
这里有个中介绝不会说的技巧:提前研究迪肯MBA的选修方向(比如数字营销、健康管理),在个人陈述里明确提到想深耕某个领域,并说明现有经历如何支撑这个选择。学校就喜欢目标清晰的学生。
第三坑:卡着截止日期交申请,吃大亏
迪肯大学MBA虽然是滚动录取,但分优先轮次和常规轮次。很多中介图省事,拖到截止前一周才帮你提交,结果白白浪费机会。
早申请的优势非常明显:
1. 名额充足:前期录取相对宽松,越往后竞争越激烈;
2. 奖学金机会:很多奖学金池是先到先得,晚交材料可能直接错过;
3. 补救时间:万一材料有问题,还能及时重新提交。
最理想的节奏是提前3个月准备,避开9-10月的申请高峰。比如想申次年2月入学,最好在前一年11月前完成投递。
亲情提示一句:别光听中介的“保底方案”,多去官网查最新要求,或者找在读学生打听真实情况。毕竟,真正对你结果负责的人,只有你自己。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