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小林去年刚从哥伦比亚大学MBA毕业,回国后年薪直接翻了3倍。前两天聚餐时他掏出手机给我看课表:"要不是这9门必修课,我可能真撑不下来。"今天我就把从他那挖来的干货整理成文,给想申请的朋友们做个参考。
一、必修课到底有多硬核?
哥大MBA的必修课分三个学期完成,总学分占整个项目的三分之一。最让新生头疼的是前两个学期的"死亡周",每周光案例分析就要准备5-6个。小林说他们班有个投行出身的同学,开学第二周就抱着电脑在图书馆通宵。
二、9门课到底学什么?
1. 财务报表分析(最实用的课)
教你怎么像CFO那样看报表,小林说他现在看公司年报能一眼发现猫腻。教授是前摩根大通财务总监,作业都是真实上市公司案例。
2. 管理经济学(最烧脑的课)
用Excel建模预测市场变化,期末小组作业要模拟经营公司整季度。小林小组当时为抢机房座位,早上6点就去图书馆排队。
3. 领导力实践(最意外的课)
不是讲理论,而是每周要跟不同国家同学组队完成任务。有次他们组接到任务:用50美元本金,3小时在曼哈顿赚最多钱。说一千,道一万靠倒卖地铁卡套现了287美元。
三、关于费用的真心话
整个项目学费约13万美元,但小林说有三笔隐形开支要注意:
1. 教材费:正版案例集每学期500刀起
2. 社交费:每周至少2场行业酒会
3. 职业辅导:改简历服务每小时200刀
四、什么样的人适合读?
根据小林观察,这三类人最容易毕业:
1. 有3年以上管理经验
2. 数学基础扎实(特别是统计学)
3. 能承受每周60小时学习强度
他说见过最离谱的同学是带着行军床来上课的华尔街交易员,后来这人去了亚马逊当战略总监。
五、“懂行的人”的建议
1. 第一学期千万别选选修课
2. 提前学基础会计和统计
3. 加入供应链管理学习小组(就业率最高的方向)
现在小林每次面试新人都会问:"如果现在给你50美元,3小时能在市中心赚多少钱?"这个问题就来自他的必修课经历。所以说名校课程贵有贵的道理,关键看你能不能把知识转化成真金白银。
哥大MBA申请,这三个硬性条件最容易卡人
第一道坎:本科成绩单的“含金量”
哥大对申请人的学术背景要求非常“较真”。这里的“较真”不是单纯看GPA数字,而是看成绩单背后的细节。
GPA底线:虽然官网没明确写最低分,但实际录取中,3.5/4.0是隐形的分水岭。如果低于3.3,除非其他条件极其突出,否则大概率会被筛掉。
专业课成绩:如果你是商科、经济等对口专业出身,核心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的成绩会被重点检查。如果这些课分数偏低,即使总GPA达标,也可能被质疑基础不扎实。
补救措施:如果GPA实在不理想,可以通过考取CFA一级、参加量化类课程(如Coursera上的数据科学证书)来证明学术能力,但别指望完全“覆盖”低分。
第二道坎:GMAT/GRE分数“卡线”
别信网上说的“哥大看重综合背景,分数不重要”——分数不够,连材料审核都进不去。
GMAT的隐形标准:近几年录取学生的GMAT中位数在730左右,但中国申请人因为竞争激烈,建议冲740+。尤其是陆本(非海本)背景,分数低于720的话,风险会明显增加。
GRE的换算“骗局”:如果用GRE申请,330+才算稳妥(量化部分168以上)。但要注意,哥大对GRE的认可度略低于GMAT,尤其是非理工科背景的申请人,优先选GMAT。
刷分策略:如果考了3次还达不到目标分数,别硬磕。可以通过补充其他材料(比如数学建模比赛奖项、数据分析项目)来弥补,但效果有限。
第三道坎:推荐信的“分量”
很多人以为推荐信就是走个流程,随便找领导签个字就行——这是大忌。哥大对推荐信的审核比多数人想的严格得多。
推荐人选择:优先选两类人——直接上司(体现职场能力)、学术导师(证明学习潜力)。千万别找“title大但不熟”的人(比如公司CEO但没直接合作过),推荐信内容空洞反而扣分。
内容细节:哥大的推荐信问题里会具体问到申请人的“短板”。比如“该申请人在团队协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如果推荐人全篇夸赞,反而显得不真实。
避开雷区:用模板、推荐人邮箱是个人邮箱(非公司/学校域名)、内容与简历重复过多,都会被招生官打上“敷衍”标签。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实在话:哥大MBA的申请材料环环相扣,这三个硬性条件就像“漏斗”,一层层筛人。成绩和分数是入场券,推荐信和文书决定你能走多远。千万别抱着“某一项特别牛就能稳进”的心态——扎实搞定每一项,才是硬道理。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牛津大学mba国际商业舞台上的璀璨明星,让你明白花费投入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