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收到个有意思的提问,"普通打工人掏空家底读港科大MBA,会不会血本无归?"作为接触过上百个MBA案例的老学长,今天咱们用大实话唠唠这事。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2023年港科大MBA全日制项目的学费涨到58万港币(约合53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在香港租房每月1万起步的生活费。但有意思的是,申请人数反而比疫情前多了3成,特别是30岁左右的金融/科技行业中层,占比超过60%。
值钱的地方在于三个硬指标,
1. 就业数据,2022届毕业生平均年薪87万港币,腾讯/中金/汇丰等名企直接到教室抢人
2. 教授阵容,70%的导师给摩根大通、阿里等企业做过咨询项目
3. 隐形福利,校友系统能直接联系到李小加(港交所前总裁)这种级别的大佬
不过要注意两个坑,
英语授课+全案例教学,小组作业经常搞到凌晨2点
内地企业更认中欧/长江的牌子,打算回北方发展的要三思
适合这三类人报考,
① 在珠三角外企想升总监的(校友圈优势明显)
② 准备转行金融/咨询的跨界选手(有香港实习绿色通道)
③ 家族企业接班人(课程里真有财富传承模块)
对了说句实在话,这项目就像定制西装,合身的人穿上价值翻倍,硬挤进去的只会浑身难受。去年就有个做传统外贸的老哥,课上听不懂区块链案例,下课又融不进投行圈子的局,对了咬牙退学的真实案例。
香港科技大学MBA学费贵吗?
一、学费到底多少钱?
根据2023年的最新数据,港科大MBA的学费全日制项目约78万港币,非全日制项目约95万港币(分两年缴纳)。这个价格放在全球范围内看,和欧美顶级商学院(比如哈佛、INSEAD)动辄百万人民币的学费相比,其实属于第二梯队。但要是对比内地高校——比如清华北大MBA的30万-40万人民币学费,香港的定价确实高出不少。
不过要注意的是,港科大MBA的学费已经包含了海外交换学期的基础费用(比如去美国麻省理工、法国HEC交换的课程费),而内地很多MBA项目的国际交流需要额外支付数万元。
二、贵得有没有道理?
先看硬件配置,
1. 师资阵容,教授团队90%有常春藤联盟或全球TOP10商学院背景,比如教战略管理的教授曾在麦肯锡做咨询顾问,金融课老师是前华尔街投行VP。
2. 同学圈子,每届约120人,40%来自海外,平均工作年限6年。去年录取的学员里有私募基金合伙人、科技公司产品总监,甚至还有南极科考队的前队员。
3. 就业数据,2022届毕业生中,85%在毕业3个月内拿到offer,平均年薪约82万港币,比入学前薪资平均增长67%。
再举个实在的例子,去年有个深圳制造业的中层管理者,自费读完港科大MBA后跳槽到某美资500强,薪资从原来的50万年包涨到110万。他说,“上课时小组作业的队友,一个是新加坡淡马锡出来的,另一个是搞区块链创业的,这种圈子你在普通培训班根本遇不到。”
三、横向比比就知道
和香港本地其他名校对比,
港大MBA,全日制约76万港币
港中文MBA,全日制约68万港币
看起来港科大贵了10万左右,但翻翻课程设置会发现,港科大强制要求完成至少一次国际实习或创业项目,而其他学校多为选修。另外,港科大的LAB制教学(比如必须参加商业模拟实战)也是特色,光是和教授去硅谷参访科技公司这一项,很多学员就觉得值回票价。
四、怎么判断适不适合自己?
建议先算笔账,
如果你现在年薪30万,读完MBA后大概率能突破60万,那么2年脱产学习的机会成本+学费约150万,5年左右能回本。
但如果你已经做到企业高管,年薪百万,可能需要更看重校友资源带来的长期价值,比如有位校友通过MBA同学牵线,拿到了家族办公室的投资。
另外留意“隐性福利”,港科大和长江实业、腾讯等企业有定向培养计划,表现突出的学员可以直接进入管理层培训生项目。去年就有个案例,一位学员在课程中帮教授做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研究,直接被合作方招揽去做了战略总监。
五、掏钱前先看这些细节
1. 分期付款,非本地学生可以申请分5期缴纳学费,不需要担保人。
2. 奖学金,最高能覆盖50%学费,比如“亚洲青年领袖奖学金”主要看工作成就,有位做跨境电商的申请人,靠过去三年把公司从0做到年流水2亿的经历拿到了全额奖。
3. 住宿开销,学校宿舍每月约5000港币,比外面租房便宜一半,但名额紧张需要抢。
对了说个大实话,贵不贵完全看个人预期。有人觉得花80万买个香港顶级商学院的校友身份很划算——毕竟去中环喝个下午茶,聊两句发现对方是同一届的校友,可能就谈成了一单生意。但也有人觉得,同样的钱在内地读个EMBA,还能省下40万做点小投资。关键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而不是单纯盯着数字大小。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香港科技大学mba,课程解锁,就业市场揭秘(香港科技大学mba学习价值与毕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