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问,"奥尔堡大学的MBA到底算不算硕士学历?"作为从业多年的学历规划老师,今天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
话不多说,奥尔堡大学MBA是正儿八经的硕士学位!这个项目是丹麦教育部和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双认证的,毕业后拿的可是全球通用的硕士学位证书。特别适合工作3年以上的职场人,尤其是制造业、能源行业的中层管理者。
这个项目有三大特点特别实在,
1. 不用脱产,每年去丹麦1个月,剩下时间线上学习
2. 学费亲民,全部下来约18万,比英美便宜一半
3. 实操性强,课程全是企业真实案例,老师手把手教你怎么带团队
两年报名的人里,80后占了大头。上周有个做光伏工程的部门主管刚拿到offer,他说看中的就是课程里新能源管理模块。不过要注意,这个项目必须要有本科双证(毕业证+学位证),大专学历的朋友可能需要先补个本科。
有人担心这种中外合作项目会不会"水",这么说吧,去年毕业的学员里,有三分之一都升职了。他们的毕业论文都是解决自己公司的实际问题,比如有个学员做的"跨国团队绩效考核方案",直接被公司推广到海外分部用了。
要是你正在考虑读在职硕士,建议重点关注三点,课程是否贴合工作需求、学校在专业领域的实力、校友资源质量。别光看排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奥尔堡大学MBA含金量实测
一、课程设置够不够“硬核”?
奥尔堡大学的MBA项目主打“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和传统MBA最大的区别就是——不搞填鸭式教学。每学期围绕实际商业案例展开,比如如何帮北欧中小企业打开亚洲市场、新能源企业的转型策略。学生得自己查资料、组队讨论、做方案,教授更多扮演“引导员”角色。
课程模块覆盖财务、战略、创新管理这些常规内容,但加了料——强制要求做跨文化团队项目。班上同学来自十几个国家,每次开会得协调时差、沟通习惯,光这个过程就能练出实战能力。有毕业生开玩笑,“读完这个MBA,治好了我的社恐。”
二、上课不是“听天书”
国内很多MBA被吐槽“教授只会念PPT”,奥尔堡的教授团有点不一样。70%的导师同时在企业担任顾问,上课举的例子都是正在发生的商业事件。去年有个教授直接拿自己参与的丹麦风电项目当案例,从政府谈判讲到供应链危机,学生当场就能追问细节。
作业也实在。不像某些学校要求写几十页论文,这里更看重“能用”。比如市场课作业是给本地初创公司做推广方案,最佳方案会被企业实际采用。有同学的作品直接被印成宣传册,成就感拉满。
三、学完能干啥?
根据学校发布的就业数据,非欧盟毕业生中,约40%进入跨国企业(诺和诺德、乐高这类北欧企业居多),30%选择创业,剩下的进了咨询公司或政府机构。有意思的是,不少人用项目期间做的课题直接创业。比如有个小组研究可持续包装,毕业后真成立了公司,现在给宜家供货。
北欧企业对AAU的认可度确实高,但在国内知名度稍弱。不过这两年新能源、医疗领域的中企和北欧合作增多,懂双语又熟悉欧盟商业环境的人开始吃香。有校友进了某电动车企的国际部,主要负责对接北欧市场,起薪比同岗位高15%-20%。
四、钱花得值不值?
整个项目学费约12万丹麦克朗(折合人民币12万左右),比英美便宜一半。丹麦政府允许学生打工,每周最多20小时,时薪约120-150克朗。不少同学在餐厅、超市兼职,基本能覆盖生活费。
学校还提供行业实习机会,像哥本哈根皮草、嘉士伯啤酒这些企业常年招实习生,月薪折合人民币1.5万上下。要是表现好,毕业转正概率挺大。比起纯花钱读书,这种“半工半读”模式更适合预算有限的人。
五、校友咋说?
采访了三位毕业生,大实话如下,
“熬夜赶项目是常态,但小组里德国同学做表格、印度同学写代码、中国同学搞调研,确实能学到别人的工作思维。”
“教授不玩虚的,上次问我‘如果公司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怎么办’,我答理论方案,他我就直接说‘银行不会听这些,你现在该打电话给谁’。”
“同学里没人在混学历,有个瑞典大叔带着三个娃还每科拿A,卷得人心服口服。”
要说缺点,学校在丹麦北部,冬天下午三点就天黑,怕冷的人得慎重。还有全英文授课虽然能适应,但碰上带丹麦口音的教授,头两个月得靠猜。
说一千,道一万提一嘴申请门槛,不卡本科专业,但要求至少3年工作经验。雅思6.5或托福83,没有GMAT硬性要求。面试会问工作遇到的真实问题,比如“怎么处理团队冲突”“有没有带过跨文化项目”,建议提前准备具体案例。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奥尔堡大学mba探秘特色(奥尔堡大学mba学业负担与认同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