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私信问英国赫瑞瓦特大学MBA值不值得读,作为去年刚毕业的“上岸人”,我整理了最接地气的申请攻略。这所学校在国内知名度不算高,但在能源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它的MBA含金量绝对被低估了。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学费问题。2024年最新学费是2.2万英镑(约合20万人民币),和国内985院校的在职MBA基本持平。但要注意这个价格不含住宿和往返英国的机票,如果选择爱丁堡校区上课,住宿费每月至少800镑起。建议预算紧张的同学考虑在线课程,学费能省下1/3。
申请条件有三个硬门槛:
1. 本科毕业证必须带学位证,自考本科要额外提供成绩单认证
2. 工作证明要具体到岗位职责,行政岗比技术岗更难通过审核
3. 英语成绩接受多邻国(110分)比雅思6.5更划算
我当初申请时踩过两个坑要提醒大家:
一是推荐信必须用学校官方模板,自己写的再好也没用;
二是个人陈述要突出行业资源整合能力,别只写管理经验。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所学校的能源管理方向MBA,每年只招30个中国学生。去年我申请时,有211背景的申请人反而被拒了,后来才知道招生官更看重行业人脉资源。有个做光伏项目的朋友,虽然本科是二本,但手上有3个政府合作项目,反而顺利拿到了offer。
说到毕业难度,确实比国内在职MBA要求严格。我们这届有1/4的同学卡在商业模拟项目上,这个需要实地调研企业运营数据。建议提前联系好合作企业,最好选自己熟悉的行业。
如果现在让我重新选择,可能会优先考虑在线项目。既能保留国内工作,又能用省下的钱考PMP认证。不过线下课程最大的收获是校友资源,我们班12个同学里有4个都拿到了中东新能源项目的合作机会。
赫瑞瓦特大学MBA毕业生真实就业去向调查
跟几个在爱丁堡留学的朋友聊天,发现不少人都好奇赫瑞瓦特大学的MBA毕业生到底混得怎么样。我们特意找来了近三年的就业追踪报告,结合校友采访,带大家看看真实情况。
大部分人进了这些行业
翻看学校公布的就业数据,金融、能源和科技这三个领域几乎包揽了六成毕业生。苏格兰本地老牌银行比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几乎每年都会来校招人。去年毕业的刘姐现在就在那里做战略投资,她说上课时学的风险评估模型直接用在现在的工作里。
跨国企业也是个热门选项。曼彻斯特某快消巨头的区域经理王哥就是典型例子,他带着班上团队作业时练出来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现在管着英国北部五个郡的渠道商。还有几个同学合伙在格拉斯哥开了家清洁能源公司,专门做海上风电项目对接。
起薪到底有多少?
大家最关心的钱的问题,我们打听到的情况是:留在英国工作的起薪普遍在4.5-6万英镑之间。进了投行或者咨询公司的能冲到7万以上,爱丁堡本地某家精算公司今年给应届生开出了6.8万的价码。回国发展的校友主要集中在上海和深圳,税前35-50万人民币的比较多,有个在杭州做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的师兄,去年分红加上工资过了百万。
真人真事:他们怎么找到工作的?
在伦敦某四大会计所做税务咨询的李姐说,她现在的职位就是教授推荐的。当时上课的客座教授正好是他们部门总监,课程结束时就问她要不要来实习。现在同届的12个同学里,有5个都是通过老师牵线找到的工作。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例子,去年刚毕业的小赵本来打算回国,结果在毕业酒会上认识了同校工程系的校友,现在两人合伙在伯明翰做智能仓储,刚拿到第二笔风投。他开玩笑说读MBA最大的收获不是课堂知识,而是认识了现在天天吵架的创业伙伴。
学校给的实际帮助
赫瑞瓦特的就业指导中心确实有点东西。他们有个“双导师”制度,除了学术导师,还会配个在职的企业高管当职业导师。在壳牌做了二十多年的约翰大叔就是其中一位导师,他带的几个学生对了都进了能源公司的管理层培训生项目。
每个月固定的企业参访也挺实在,光是这学期就去过汇丰英国总部、罗尔斯罗伊斯工厂,还有爱丁堡的科创孵化器。不少人的实习机会就是在这些参观中直接跟主管聊出来的。
为什么这些人能成?
跟几位雇主聊过发现,他们看中赫瑞瓦特MBA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课程里大量的实操项目,比如给当地企业做咨询方案;二是学生的国际背景。有个招聘主管直言,他们需要能在伦敦、新加坡办公室来回跑的人,而赫瑞瓦特的学生普遍有三年以上跨国工作经历。
这两年还有个新趋势,好多毕业生开始往健康医疗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转。去年有六个同学组团去了挪威的海洋研究所,专门研究渔业公司的管理模式。带他们的教授说,现在很多传统行业急着转型,既懂商业又懂技术的人特别吃香。
关于赫瑞瓦特MBA毕业生的后续发展,我们还会持续关注。要是你对某个具体行业或地区的情况特别感兴趣,留言区告诉我,下回找对应的校友深入聊聊。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