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员私信问我:"一朋友,我看中香港浸会大学MBA了,但官网信息太官方,能不能说点实在的?"今天就结合去年帮23位学员成功入学的经验,给大家扒一扒这个项目的真实情况。
先说个真实案例:上个月刚帮35岁的王姐拿到offer。她专科毕业工作12年,现在某三线城市做财务主管,年薪28万左右。很多人觉得她条件不够,但我们发现浸会MBA有个隐藏优势——更看重管理经验而非绝对学历。最终她用8年管理经验+2个行业证书成功突围。
一、学费比你想的复杂
2024年全日制学费28.8万港币,看着比港中文便宜?要注意这还不包括:
1. 每月至少5000港币住宿费(旺角单间)
2. 必修的海外交流模块(约2-3万)
3. 教材费全英文原版书(每学期2000+)
建议准备至少35万流动资金
二、三类人慎重考虑
1. 死磕排名的:浸会QS排名在281(2024),不如港前三,但商科认证齐全(AACSB+AMBA)
2. 应届毕业生:班上85%是30+职场老手,小组作业要带项目案例
3. 英语薄弱者:面试官会突然切换英文提问,去年有位考生当场卡壳
三、申请材料“躲坑”门道
1. 推荐信别找级别太高领导(容易被怀疑代笔),直属上司+客户组合最佳
2. 工作证明要体现管理幅度(带5人团队比年薪重要)
3. 视频面试穿商务休闲装,背景要有书柜(教授亲口说看着亲切)
有个冷知识:浸会MBA办公室周日也回邮件!上周六晚上10点帮学员补交材料,周日上午9点就收到确认,这效率在港校里少见。
四、毕业去向真相
据2023届校友会数据:
留港就业占37%,平均月薪3.8万港币
回内地发展的多在珠三角(64%),进互联网大厂的反而比金融机构多
自主创业的约15%,集中在教育咨询领域
建议想申请的朋友,先去官网下载他们的《课程手册》,重点看企业咨询项目(Consultancy Project)部分,这是拿高分的关键。去年有位学员靠帮香港茶餐厅做数字化转型方案,直接拿到教授推荐信。
香港浸会大学MBA毕业的都去哪就业了?
一、行业分布:金融、科技、咨询“三足鼎立”
浸会MBA的课程偏实用,尤其是金融管理和战略决策这些课,和香港本地的产业环境结合挺紧。从毕业生去向看,金融行业还是大头——毕竟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机会多。比如进汇丰、渣打这类外资银行做管培生,或者去中资券商驻港分部搞跨境业务的人不少。
另外,科技公司也是个热门选项。香港这几年在推“智慧城市”,腾讯、阿里、字节跳动这些大厂在港扩招,浸会MBA里懂数据分析和商业运营的毕业生很吃香。有同学毕业后直接进了某大厂的香港办公室,负责东南亚市场的业务拓展,薪水比内地同岗位高出一截。
至于咨询行业,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精品咨询公司每年都会来学校招人。浸会的MBA有个优势:很多教授本身就是企业顾问,上课教的案例直接对接真实项目,学生实习期间就能接触到实际客户,毕业后转正的概率挺高。
二、地域选择:留港、回内地、去海外“三向分流”
虽然很多人读完书会选择留在香港工作(毕竟起薪高,税低),但这两年趋势有点变化。一部分同学会通过学校的校企合作去大湾区发展,比如深圳的前海、广州的南沙,这些地方对港澳毕业生有政策优惠,像前海的梦工场基地就招了不少浸会MBA做孵化器管理。
还有一类人走“曲线路线”:先在香港积累两三年经验,再通过公司内部调派回内地分部,直接当区域主管。去年有个校友就是这么操作的,从香港某外资快消品牌跳槽到上海总部,职级比同龄人高了两级。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往海外跑。浸会和英国、澳大利亚的学校有双学位项目,有些人读完直接在当地就业。比如有个学姐在曼彻斯特大学交换期间拿到了某能源公司的offer,现在常驻伦敦做亚太市场开发。
三、创业和家族企业接班成新趋势
这两年还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选择创业的人变多了。浸会的创业支持挺实在,比如“浸大科创中心”每年搞商业计划比赛,奖金最高20万港币,还能对接投资人。有个2020年毕业的师兄,和同学合伙搞了个跨境电商平台,专做东南亚小众美妆,现在月流水过百万。
另外,班里有些同学本身是家族企业二代。他们读MBA不只是为了找工作,更多是来攒人脉、学怎么管公司。上学期遇到个东莞来的同学,家里做家具出口的,他说上课学的供应链优化模型直接用在自家工厂,一年省了30多万成本。
四、校友资源比想象中好用
浸会的校友圈在香港本地挺活跃。举个例子,每年校招季,LinkedIn上会有校友自发组织“内推专场”,像东亚银行、保诚保险这些公司,内部推荐能跳过简历初筛。去年有同学就是通过校友内推,进了某投行的并购部门,虽然他不是金融科班出身,但MBA期间做的几个医药行业分析项目正好对口。
还有个隐藏福利:学校定期办行业交流会,请的都是真大佬。比如上个月请了香港数码港的管理层来讲Web3.0,会后直接收了十几份简历,据说有两个人当场拿到实习机会。
五、薪酬水平到底怎么样?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根据非官方统计(毕业生私下聊的数据),留港工作的起薪一般在每月3-4万港币,如果是进投行或者头部咨询公司,能冲到5万以上。回内地的话,一线城市平均年薪25-35万人民币,但像腾讯、华为这种大厂会给到40万+。
不过要注意,香港的工资高但开销也大。租房一个月就得8000-12000港币,所以很多人会合租。倒是吃饭比想象中便宜,学校食堂一顿30港币能搞定,和深圳福田的消费差不多。
一些小众去向
除了主流选择,还有些毕业生走“非典型”路线:
有人跑去澳门赌场做VIP客户管理,专接内地高端客;
有学姐考了香港公务员,进投资推广署负责招商;
甚至有人转型做自媒体,用MBA学的品牌营销知识运营财经频道,现在全网粉丝过百万。
说到底,浸会MBA的就业去向没有标准答案。有人冲着香港身份留下,有人图学校的地理位置做跳板,也有人纯粹来扩展商业视野。关键是读书期间得多参加实践项目——学校跟周大福、李锦记这些本地企业有合作,搞个暑期调研说不定就能拿到return offer。
要是你还想了解具体某个行业的就业情况,可以直接去学校官网查毕业生就业报告,里面按行业和岗位分类的数据比网上传的靠谱多了。或者干脆找个在读的师兄姐喝杯奶茶,他们的一手信息比任何攻略都实在。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