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MBA劝退诀窍,这3类人慎报
来源:免联考国际mba 2025-04-13 12:43:45 分享

墨尔本大学MBA被称作"南半球最难啃的骨头",这话真不是吹的。去年我帮学生做申请规划,有个雅思8分的投行经理愣是被刷下来了。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说说,到底哪些人最容易栽跟头。

先说硬件条件这块,很多人以为均分80就够用。其实学校官网上写的80分只是最低门槛,实际录取的中位数在85-88分之间。特别是商科背景的申请者,但凡核心课程有低于B+的成绩,招生官眼皮都不抬一下。去年有个学生微观经济学拿了75分,直接被丢进waiting list。

再说语言关,别被官网的雅思6.5骗了。真实情况是,90%录取者都带着7分以上的成绩单。更坑的是写作单项必须过6.5,这个单项每年能卡掉三成申请者。我见过最惨的哥们考了8次雅思,次次写作卡在6分。

课程强度才是真魔鬼。每周80页全英文献是基操,动不动就要搞跨国小组作业。有个学生跟我吐槽,他们组员分布在墨尔本、纽约、柏林三个时区,开个会得算着时差凌晨两点上线。更别说每学期3次大presentation,金融建模作业动不动就上百个变量。

毕业率数据更吓人。学校官方公布的75%毕业率,其实包含了延期毕业的学生。真正能按时两年毕业的不到六成,挂科重修费每科要交5000澳元起步。去年有个餐饮老板中途退学,算上机票房租直接亏了80万。

要是你现在正犹豫要不要申请,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能不能接受每天只睡5小时?有没有持续两年高强度学习的体力?英语写作能不能达到学术论文水平?这三个但凡有一个犹豫,劝你还是看看其他项目。

墨尔本MBA劝退指南:这3类人慎报

墨尔本MBA真实就读体验,那些崩溃的凌晨三点

“以为来度假,结果进了集训营”

开学第一天,教授笑眯眯地说,“欢迎来到全球前50的MBA项目,接下来的18个月,你们会‘重新认识自己’。”当时没听懂,直到第一周就收到3份案例分析、2个小组汇报任务。

课表密集到什么程度? 周一到周五早8点到晚6点,排满金融、战略、数据分析课,晚上还得和跨国团队开线上会议——欧洲同学刚起床,国内同学准备睡觉,墨尔本时间凌晨1点,全组人挂着黑眼圈改PPT。

有同学开玩笑,“来之前以为读MBA是扩大朋友圈子喝红酒,现在感觉自己像参加了一场没终点的铁人三项。”

崩溃名场面,小组作业的“人性考验”

墨尔本MBA的小组作业占比40%,随机分配成员,文化差异直接拉满。

比如和印度同学合作,他们擅长表达,但时间观念“灵活”;德国队友逻辑满分,但坚决不加班;本地澳洲人一到周五下午就消失去冲浪。最狠的一次,为赶财报分析作业,我们组在商学院地下室熬了26小时,靠自动贩卖机的能量棒续命。

凌晨3点,一个新加坡同学突然摔了电脑,“我为什么要花几十万来受这种罪?!” 结果第二天,他默默带着修好的电脑回来,说了句,“算了,交完作业一起去吃越南粉吧。”

这种反复崩溃又自愈的状态,成了日常。

“治好了我的矫情病”

你以为的MBA精英,西装革履谈并购案。

真实的我们,

为了搞懂区块链模型,啃完200页技术白皮书,第二天顶着鸡窝头去presentation;

在超市买菜时,下意识用Excel给蔬菜定价做成本分析;

甚至练就了“5分钟洗澡+3分钟泡面”的极限操作,就为了多睡10分钟。

有次下暴雨,教授坚持线下课,全班趟着水到教室,发现他早站在讲台擦黑板,“商界不会因为天气给你延期,解决问题是本能。”

这种高压环境,硬生生把我从“玻璃心”逼成了“钢铁人”——现在看到凌晨三点的墨尔本星空,居然觉得有点励志。

别光听“干货”,这些才是真心话

1. 别迷信排名,墨尔本MBA资源确实强,但想混日子拿文凭的趁早绕道。同学里有人中途退学,因为“身体扛不住”。

2. 钱要花在刀刃上,50%的课程价值靠自学。教授扔个框架,你得自己泡图书馆、找行业人聊、甚至翻墙扒数据。

3. 澳洲人不卷?假的! 本地同学表面懒散,实际人均时间管理大师。他们可能白天冲浪,但通宵写作业时比你狠十倍。

4. “人脉”不是加微信,和同学最好的社交,是一起哭过熬过夜。毕业时,那个总和你吵架的印度哥们,反而成了创业合伙人。

值不值得?看你要什么

如果你想要的是轻松镀金、打卡旅游,墨尔本的妖风和大作业分分钟教你做人。

但如果你愿意把自尊打碎,在跨文化碰撞里重塑思维模式,这里的实战项目、行业资源,尤其是那种“往死里逼你成长”的劲儿,确实能让人脱层皮也脱胎换骨。

记得对了一门考试结束那晚,我们十几个人瘫在教室地板上。窗外天还没亮,有人突然说了句,“原来凌晨三点的墨尔本,真的能看到银河哈。”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推荐简章墨尔本大学mba
相关文章墨尔本大学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