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员拿着德拉萨尔大学的招生简章来问我:"老师你看这学校QS排名700多,MBA一年学费8万,这钱花得值吗?"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学费问题。8万一年的学费在在职MBA里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和它同档次的美国高校比还算实在。比如旧金山大学MBA一年要12万,而德拉萨尔给国际生开的价码确实不算离谱。不过要注意,官网标注的8万只是基础学费,像教材费、出国访学这些额外支出还得另算,实际读完两年差不多要准备20万左右。
课程设置倒是挺有意思的。他们把传统管理课和互联网思维结合得很紧,举个真实案例:上学期有个小组作业是给本地连锁超市设计OMO营销方案,企业高管直接参与打分。我认识的一个学员说,他们组做的方案后来真被企业采用了,这种实操机会确实难得。
再说说师资配置。教战略管理的John教授之前在沃尔玛做过区域总监,教数据分析的Lisa老师现在还在亚马逊兼职顾问。这种"双师型"配置保证了课堂上的案例都是最新鲜的实战素材。不过要提醒的是,全英文授课对很多人是个挑战,有位2023级学员说刚开始三个月基本靠录音笔回放才能跟上进度。
关于证书含金量,我查过中留服认证记录,确实可以正常认证。但要注意他们的毕业要求:除了修满学分,必须完成3个企业咨询项目才能申请答辩。去年有个学员就卡在对了一个咨询项目上,多花了半年时间才毕业。
适合哪些人读呢?根据在读学员反馈,这三类人收获最大:一是外企中层想系统提升管理能力的,二是准备跳槽到跨国公司的,三是家族企业接班人需要国际视野的。但如果是单纯想混个文凭的,劝你慎重,他们每学期两次小组汇报可不是走过场。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冷知识:德拉萨尔MBA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毕业生会把自己做的企业咨询报告装订成册留在学院图书馆。我去他们上海教学点参观时,发现这些实战报告比教科书还抢手,很多在读生都泡在那里找灵感。
德拉萨尔大学MBA毕业难度大吗?“老江湖”分享真实就读体验
课程压力到底有多大?
德拉萨尔的MBA课程安排挺紧凑的。每周至少3-4门核心课,每节课前要预习案例、读几十页材料是常态。刚开始那会儿,我经常凌晨1点还在查行业数据做分析报告。不过教授们挺会调节节奏,期中之后大家普遍适应了强度。有个同班同学白天全职上班,晚上上课,照样咬牙跟下来了,关键看时间管理。
作业和考试让人头秃吗?
实话实说,这里的作业量比我想象中多。除了个人论文,小组展示几乎每周都有。最刺激的是“限时案例分析”——教授当场发题目,4小时内要交完整解决方案。这种高压训练多了,反而练出了快速抓重点的本事。考试倒不算特别难,但想拿高分得下功夫,尤其是财务管理这类硬核课程,教授会抠计算细节。
组队合作是真折腾还是真香?
组队作业占最终成绩的30%以上,一开始特别怕遇到“划水队友”。好在学校分组的机制比较科学,会把不同背景的人混搭。我们组有工程师、HR和销售,做市场策略作业时经常碰撞出新点子。当然也有摩擦,比如有人总在截止前一晚才交东西,但后来大家定了轮流当组长的规矩,效率明显提高。
毕业率到底怎么样?
官方没公布具体数字,但从我们这届来看,90%以上的同学都按时毕业了。确实有少数人中途转成非全日制或延长学期,主要是因为工作调动。只要按时完成每学期的学分要求,论文答辩别掉链子(答辩委员会真的会揪着数据来源反复问),毕业没传说中那么玄乎。
教授给分严不严?
不同教授风格差挺多。有的会明确说“我这门课A率不超过15%”,有的则更看重进步幅度。记得有门战略课,第一次作业全班平均分才68,教授特意加了辅导课,期末平均分涨到82。他们更在意你能不能把知识用活,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哪些人容易扛不住?
观察下来,两类同学比较吃力:一是完全没商科基础还选量化课程的人,二是死活不愿意开口问的。学校其实有很多资源,比如免费的数学辅导站、写作指导中心,但很多人直到挂科了才去求助。有个哥们财务报表分析课差点挂掉,后来每周找助教补课两小时,期末居然逆袭拿了B+。
值不值得拼这两年?
现在回头看,熬夜赶作业的日子确实苦,但养成的思维习惯实实在在改变了我的工作方式。之前做决策总凭经验,现在会本能地先拉数据、分析变量。同学里有人读完跳槽涨了薪,有人用课程项目直接解决了公司的实际问题。要说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学会了怎么在混乱中快速理清头绪——这个能力,在哪行哪业都吃香。
如果想申请德拉萨尔MBA,建议提前练练时间管理,Excel和PPT技能最好也打磨下。别被“难毕业”的传言吓住,毕竟全校老师比学生还操心你的学分进度。只要跟上节奏、该求助时就求助,那张毕业证书终究会攥在手里。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