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收到私信问:"英国一年制MBA到底水不水?特别是伦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MBA值不值得读?"作为带过上百个留学生的老学长,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说这个事。
先甩个硬核数据:这学校是伦敦大学下属的百年老校,全英前20的常驻选手,三重认证的商学院全球就1%的学校有。但光看排名还不够,我帮你们扒了三点最实在的:
第一点看师资:教MBA的老师清一色行业老炮儿。教战略管理的教授是给英国卫生部做过咨询的大牛,市场营销课的老师自己开过跨境电商公司。最绝的是他们企业参访,去年学员直接进汇丰总部看风控实战,这种资源可不是每个学校都搞得定。
第二点看课程设置:别看是一年制,课程安排比国内两年制的还狠。周一到周五早九晚五排满课,周末还要做小组项目。我带的学弟说,他们小组为了做个奢侈品市场的案例分析,连续三周每天只睡4小时。但熬过来之后,连presentation的姿势都专业了。
第三点看性价比:现在官网学费是2.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5万左右。但算笔账:伦敦地区生活费虽然贵,但学校提供带厨房的宿舍,自己做饭每月600镑能搞定。最重要的是毕业后拿的是伦敦大学文凭,回国进外企或者考公都认这个金字招牌。
有个真实案例:去年我带的学生小王,普通二本毕业工作5年,读完这个MBA后进了德勤伦敦分部,起薪直接4万英镑。他说面试时HR特别看重课程里那个跨国公司并购的实战项目。
当然也不是谁都适合:如果就想混文凭的劝你别来,这里作业量能让你梦回高考;但真想学东西的,这一年绝对能脱层皮换个脑子。顺便提一嘴,他们新增了数字营销方向的选修课,对想转行的特别友好。
对了说句大实话:留学这事从来都是丰俭由人。你要是冲着QS前50去,这儿可能不够看;但想要真本事+性价比+伦敦区位,这个MBA确实能打。
英国一年制MBA真实就读体验:以伦敦皇家霍洛威大学为例
很多人听说英国一年制MBA“水”,但真坐在皇家霍洛威(Royal Holloway)的教室里,从早上九点啃案例到深夜赶小组作业时,我只想说——“这强度比996还带劲”。今天就带童鞋们儿看看,在这所伦敦郊区“城堡大学”读MBA,到底是种什么体验。
一、为什么选它?先看这三点硬核配置
1. 地理位置够“心机”
学校在伦敦西南边的埃格姆镇,坐火车到Waterloo车站只要35分钟。上课时能享受田园风的校园,周末抬脚就能窜到伦敦金融城蹭讲座、逛展会。去年我们班有人边读书边在伦敦实习,直接拿return offer的案例比比皆是。
2. 课程安排像“俄罗斯方块”
9月开学,次年9月结课,12个月要塞进18门课+毕业论文+企业咨询项目。每周三必有实战工作坊——记得有次给当地连锁超市做定价方案,从市场调研到财务建模全流程实操,比刷十套模拟题管用。
3. 同学构成“混搭风”
我们班28个人,有印度IT公司的CTO、尼日利亚的石油贸易商、意大利时尚买手,还有像我这种国内普通打工人。小组作业时经常出现“文化碰撞现场”:德国同学严谨到把PPT动画时长都做进甘特图,西班牙小哥总想给方案加点弗拉明戈元素。
二、上课日常比想象中“野”
早课生存诀窍:
8:45的课千万别踩点!主楼Founders Building是维多利亚时期古堡改造的,从校门口停车场跑进教室要穿越三个庭院,没吃早饭都能跑出低血糖。
教授都是“扫地僧”:
教战略管理的Tony老头看着像邻家爷爷,实则是给英国国防部做过咨询的大佬。有次讲到波特五力模型,直接甩出他经手的某车企收购案原始文件,全班传阅时连呼吸声都变轻了。
图书馆蹊跷:
半夜赶due时必去Davison Building顶楼。落地窗外是成片橡树林,桌角还留着某位前辈刻的“Survive MBA 2018”——据说摸三下能防挂科。
三、你以为的留学生活 vs 真实画风
社交不是喝咖啡:
周三下午的行业分享会才是重头戏。上个月请来某奢侈品集团亚太区总监,结束后大家围着问“怎么用MBA思维卖口红”,愣是聊到保洁阿姨来清场。
伙食自救方案:
食堂的炸鱼薯条连吃三天就腻,中国学生自发搞起“便当车轮战”。周二带红烧肉的广东妹子,周四做麻辣香锅的成都小伙,周五是东北老铁的酸菜饺子——吃遍全国菜系不重样。
隐形福利开箱:
学生卡能免费进温莎城堡!拿着学生证在官网预约,周末去女王老家溜达只要出示证件,省下28英镑门票钱够吃两顿中餐外卖。
四、那些不会写在官网的细节
1. 打印店的隐藏功能:
主楼地下的打印店大叔能修电脑、改简历格式,甚至告诉你哪个教授喜欢Times New Roman字体。有次我论文装订错了,大叔从仓库翻出仿羊皮纸救急:“这质感保证让导师舍不得给你低分。”
2. 草坪使用法则:
夏天在Quadrangle草坪上午休要选树荫南侧——下午两点阳光正好斜射到北侧,睡醒满脸晒出眼镜印。
3. 交通工具暗语:
“坐71路”代表要去希思罗机场接人,这趟公交直达T5航站楼;说“赶说一千,道一万一班火车”特指23:47那趟回埃格姆的列车,错过就得花60镑打车。
五、说点大实话
别被学校宣传片的城堡镜头忽悠了,在这里读书真不轻松。每周20小时起步的小组讨论,动不动就要处理跨国时差会议(印度同学总喜欢约晚上11点开会)。但熬过期中季就会发现:写报告时能瞬间调出五个行业数据源,电梯里三句话讲清商业模型的本事,都是被课程逼出来的肌肉记忆。
要说值不值?看看班里那个辞去投行工作来读书的英国妹子,现在跳槽去新能源公司涨了40%薪水;再看看自己邮箱里躺着的伦敦科技峰会邀请函——有些机会,可能真得站在泰晤士河边才能捞着。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