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聚会被问最多的问题就是:"听说你在读太平洋大学MBA?这钱花得到底值不值?"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伙唠唠,用我亲身经历给想在职读研的朋友们掰开揉碎了说。
先说你们最关心的学费问题。我当初对比了8所中外合办院校,太平洋大学MBA总费用28万左右,分三年交清。这钱花在哪了?除了常规的线下课,每月都有硅谷高管直播连线,去年还包了3天上海外滩的实战沙盘演练。最值的是校友资源——我们班有医疗器械公司副总、连锁餐饮老板,上次有个同学牵线直接促成了200万的合作项目。
上课时间安排特别适合上班族。每周六全天面授+两晚线上案例讨论,遇上项目忙还能看录播补课。去年我负责公司上市筹备,提前跟教授沟通调整了论文进度,这点比国内统考MBA灵活多了。
说到报考条件,官网写的"本科毕业+3年工作经验",但实际录取有门道。去年我们班38人,平均年龄32岁,最年轻的27岁是腾讯P7,最年长的45岁自己开律所。建议工作不满5年的准备好这两样:要么有行业认证证书(CFA/CPA这些),要么能拿出像样的项目成果(带过10人以上团队或完成百万级项目)。
这里要重点提醒三类人慎选:
1. 想混文凭的:每学期3次小组作业+期末全英文答辩,去年有同学因为抄袭直接被退学
2. 期待立即升职加薪的:我们班毕业半年内晋升的占65%,但都是本身有积累的
3. 英文底子太差的:虽然不要求雅思托福,但教材案例都是英文原版,教授讲课中英混杂
说说我的真实收获。除了学历提升,最大改变是思维模式。上周给董事会做汇报,直接用课上学的SWOT-CLUSTER模型(教授自创的升级版分析法),把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拆解得明明白白,老板当场批了项目预算。这些实战工具,是普通网课根本学不到的。
对了给准备报考的朋友三点建议:
1. 提前联系往届学员要课程表,看能否和工作安排适配
2. 准备3-5个实际工作案例,面试时特别加分
3. 加入校友群潜伏半年,感受下交流氛围
太平洋大学MBA校友真实就业情况调查
一、毕业生都去了哪儿?
根据3年的跟踪数据,超过8成校友在毕业6个月内确定去向。有意思的是,就业方向呈现"三足鼎立"态势:约35%进入科技行业,尤其是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30%选择金融领域,集中在投行和私募基金;剩下25%分散在制造业、消费品和创业领域。剩下约10%的校友里,有继续深造的,也有暂时休息调整的。
二、薪资到底什么水平?
这里要分两类情况看。有工作经验的"回炉"学员,毕业起薪集中在35-60万区间,某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跳槽的校友,年薪直接翻倍到85万。而直接从本科读上来的年轻校友,首份工作多在20-30万之间,但有个做跨境电商的95后,第二年就靠业绩提成突破了50万。
三、校友资源怎么用?
太平洋大学的校友会确实给力。去年深圳的校友见面会上,有做智能硬件的创业者直接找到天使投资人。更实在的是内部推荐系统,某位2018届校友通过学长内推,跳过3轮面试直接进入终面环节。不过要提醒的是,关系网要用得巧,端着咖啡生硬套近乎的,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四、课程对就业真有帮助吗?
几位受访校友提到三个实用点:首先是商业模拟实战课,有个小组作业直接成了某校友的创业BP雏形;其次是行业大咖的案例课,有学员在课上被投资人看中项目;最意外的是商务谈判课,好几位校友说在谈薪水和合作时派上用场。
五、哪些坑要注意?
别被平均薪资忽悠了,地域差异比想象中大。在北上广深工作的校友,收入普遍比新一线城市高出40%左右。另外,英语水平直接影响就业质量,有位托福110分的校友,毕业就拿到跨境并购的岗位,而英语一般的同学,选择面明显窄很多。
给准备申请的朋友提个醒
如果打算读这个项目,建议提前半年开始做三件事:①混进校友群了解真实行情 ②选2-3门先修课打基础 ③开始经营个人自媒体账号。有个2021级学员,靠着持续输出行业分析短视频,还没毕业就被MCN机构盯上,现在副业收入比工资还高。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