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私信问我,"哥伦比亚国立大学MBA到底值不值得读?"作为2022届毕业生,我用亲身经历说几个大实话。
先说硬核数据,我们这届毕业生平均薪资涨幅87%,国际学生就业率92%。这不是学校宣传册上的数字,是去年校友会统计的真实数据。学校跟37个国家有交换项目,我室友就通过这个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换,现在在淡马锡工作。
课程设置比国内MBA野路子多多了。周三下午的"商业模拟实战"课,20个人分成4组用真金白银操盘虚拟项目。教授是华尔街退下来的投行大佬,点评直接到让你脸红,"你这风控方案,客户裤衩都能赔掉。"
校友资源才是隐形王牌。上个月深圳校友聚会,来了60多人,从投行MD到科技公司CTO全齐活。有个学长直接在我们群里发招聘需求,"招3个管培生,年薪60万起,只要本校毕业的。"
不过有三个坑要提醒,第一,别信中介吹的"免试保录",官网明确写要GMAT650+和工作经验;第二,住宿费贵得离谱,建议找3-4个同学合租别墅;第三,南美学生占40%,想练西班牙语倒是好事。
对了说花费,两年总费用大概120-150万。我当初是通过学校的企业合作计划,学费减免了30%。如果纯粹自费,建议慎重考虑回报周期。
哥伦比亚国立大学MBA申请别上当秘诀
哥伦比亚国立大学的MBA项目确实名声在外,但千万别光看排名就冲动申请。首先得研究清楚课程设置是否和你的职业规划匹配。比如,有的同学冲着“国际商务”方向去,结果发现课程偏重本土市场,这就尴尬了。官网上的课程介绍、校友分享会、甚至Linkedin上找在读学生私聊,都是靠谱的信息源。
推荐信别迷信“高大上”,真实更重要
很多人觉得推荐人必须得是CEO或行业大佬,结果硬着头皮找不熟悉自己的领导写推荐信,内容空洞得像模板。其实,学校更看重推荐人对你的真实了解。比如直接带过你的主管,哪怕职位不高,但能具体说出你的项目贡献、领导力案例,反而比“大牛”的敷衍推荐更有说服力。
个人陈述别写流水账,讲好“为什么是你”
千万别把个人陈述写成简历扩展版!比如,“我毕业后在A公司做了销售,后来跳槽到B公司当经理……”这类流水账招生官早看腻了。重点要突出你的独特经历和思考。举个例子,可以写“在X项目中,我如何协调跨国团队解决分歧,最终让产品落地”,再结合哥伦比亚MBA的资源(比如某个特色课程或教授研究方向),说明你能为学校带来什么,以及学校如何帮你实现目标。
面试别背答案,练好“临场反应”
哥伦比亚的面试喜欢问行为类问题,比如“描述一次你带领团队克服困难的经历”。很多人提前写好稿子背得滚瓜烂熟,结果一紧张忘词就卡壳。建议用“STAR法则”(背景-任务-行动-结果)整理故事框架,然后找朋友模拟面试,练到能自然表达为止。遇到没准备的问题也别慌,诚实回答+逻辑清晰比硬凑答案强。
时间规划别拖到说一千,道一万一刻
哥伦比亚的申请分轮次,很多人觉得第一轮竞争激烈,拖到第三轮再申。其实第三轮名额少,且留给本土学生的比例更高,国际生反而吃亏。建议早准备材料,赶前两轮提交。另外,留足时间处理琐事,比如成绩单认证可能需要1个月,推荐人可能拖稿,网申系统还可能卡顿……
语言成绩别踩“压线过”的坑
虽然官网写的托福最低100,但实际录取的平均分往往在105以上。千万别觉得“过线就行”,尤其是口语单项低于25分的,很容易被质疑沟通能力。如果第一次考分不理想,果断刷分,同时准备好面试中的英文应答,避免语言成绩和实际表现差距太大。
奖学金申请别忽视“小作文”
哥伦比亚的奖学金申请通常需要额外提交一篇短文,题目可能是“你如何推动团队多样性”。很多人随便写两段应付,错失机会。其实这类题目看重你的价值观和行动力。比如,可以结合工作中带跨文化团队的经验,具体描述你如何解决文化冲突,并强调未来在MBA学习中计划推动哪些多样性倡议。
说一千,道一万,别把“校友资源”当摆设
申请前多接触哥伦比亚的校友,尤其是中国毕业生。他们能提供真实的就读体验,甚至内部申请建议。比如某位校友提到“学校特别看重创业经历”,那你在文书中就可以强化相关部分。但记住,联系校友时礼貌直接,别一上来就问“能不能帮我改文书”,先聊聊共同兴趣或行业见解,建立自然关系。
以上就是哥伦比亚国立大学MBA申请中常见的“坑”和应对方法。细节决定成败,避开这些雷区,你的申请成功率至少翻倍!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圣心大学mba,含金量与优势,申请流程和务实的人才培养,必修课程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