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朋友问我:"花30万读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BA,跟国内高校比到底香不香?"作为2018级毕业生,今天就跟大伙掏心窝子唠唠这个事。话不多说:这钱花得肉疼,但疼完真不后悔。
先说课程质量这块。我们那届全班42个人,有26个都是外企中层往上走的管理层。周三晚上的战略管理课,老师直接拿悉尼歌剧院当案例,把他们的运营成本、票务系统拆开了揉碎了讲。最狠的是有次作业,要求用SWOT分析法评估澳洲航空的亚洲市场策略,助教团队里居然有澳航前市场总监亲自批改作业。
学费方面确实不便宜,2023年最新数据是28-32万人民币(看选课方向)。不过有个冷知识:学校跟澳新银行有合作,本地生能办零息分期。我当时选了分24期,每月还1万出头,压力小不少。现在听说还能用支付宝付款,汇率好的时候能省个几千块。
就业这块要重点说。去年校招季,我们专业有个悉尼本地的兄弟拿了四大咨询的offer,起薪直接14万澳币(约合67万人民币)。国内校友群里更夸张,有个深圳做跨境电商的师姐,读完MBA第二年公司估值直接翻三倍。学校就业中心是真给力,光LinkedIn简历修改就开了12场工作坊。
要说最值钱的,还得是校友圈子。上个月去上海参加校友会,发现光是长三角地区就有300多号人,从投行VP到科技公司CTO全齐活。有次公司要开拓澳洲市场,直接在群里吼了一嗓子,第二天就约到墨尔本市政厅的人喝咖啡。
当然也不是谁都适合。班里当年有三个同学中途退学,都是因为低估了全英文授课强度。有个做工程的哥们说,看案例就跟看天书似的,对了转去中文班了。建议英语没到雅思7分的,还是先补补语言再考虑。
对了说个真实故事:去年帮公司面了个新人,看到简历上写着新南威尔士MBA,直接给终面机会。后来问老板为啥,老板原话是:"能熬过他们那个地狱级论文答辩的,抗压能力绝对靠谱。"
新南威尔士大学MBA申请“躲坑”诀窍:这五类人最容易踩雷
第一类:拖延症晚期,总想“卡点”交材料
“截止日期前三天再准备也来得及吧?”——千万别这么想!
UNSW的MBA申请材料包括成绩单、推荐信、个人陈述、工作证明等,每一项都需要时间打磨。比如推荐信,如果临时找导师或领导写,对方可能没空配合;个人陈述如果草草了事,很容易变成千篇一律的模板,直接被招生官跳过。
别上当建议:至少提前3个月规划时间表,材料分阶段完成。推荐信提前和推荐人沟通,个人陈述反复修改3-5版,确保内容有细节、有故事。
第二类:迷信“高分万能”,忽视软实力
以为GMAT考个700+或者雅思刷到7分就稳了?UNSW还真不吃这套。
学校更看重申请者的综合背景,比如职业成就、团队协作能力、行业视野。如果你只有高分,但简历上全是“打杂”经历,或者面试时说不出对行业的见解,大概率会被淘汰。
“躲坑”建议:成绩达标即可(GMAT 650+,雅思6.5+),重点突出工作成果。比如带过什么项目、解决过什么难题,用数据说话。面试时多聊行业趋势,少背标准答案。
第三类:盲目堆砌头衔,忽略个性化
“我在三家500强待过,职位是经理、总监、CEO……”——停!罗列头衔不等于有竞争力。
UNSW的招生官见过太多“华丽简历”,他们更想看到真实的你。比如:为什么换工作?遇到过什么挫折?MBA如何帮你实现下一步目标?如果全是空话套话,反而显得不真诚。
别上当建议:用具体案例代替模糊描述。比如:“带领5人团队3个月内完成产品上线,用户留存率提升20%”比“擅长团队管理”更有说服力。
第四类:对学校一无所知,硬套“通用模板”
“UNSW的MBA和其他学校有什么区别?我不清楚,反正按模板改改就行。”——这是大忌!
学校官网明确写着课程特色(比如强调创新、亚太市场研究),校友网络集中在哪些行业。如果你在文书里写“想学习欧洲商业案例”,或者面试时问“你们有金融方向的课吗?”(官网明明写了有),直接暴露你没做功课。
“防坑”建议:仔细研究官网和校友分享,在材料中融入对学校特色的理解。比如提到“希望参与XX教授主导的创业孵化项目”。
第五类:忽视面试细节,把“随意”当“自信”
面试穿T恤、不开摄像头、回答问题东拉西扯……这些行为会让你秒变“炮灰”。
UNSW的面试官通常是校友或招生委员会成员,他们不仅考察专业能力,还会看沟通状态。比如:是否逻辑清晰?能否用简短的例子说明观点?如果回答绕来绕去,或者态度敷衍,基本没戏。
“躲坑”建议:提前模拟面试,找朋友或导师当考官。穿着正式(至少上半身),环境安静,网络通畅。回答时用“STAR法则”(背景-任务-行动-结果),避免啰嗦。
避开这些雷区,你的UNSW MBA申请会顺利很多。亲情提示一句:材料真实比华丽重要,态度认真比套路有效。准备好就行动吧!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新南威尔士大学mba教育,全球QS排名解读与mba考试技巧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