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顿大学MBA值不值?老学员掏心窝
"卡尔顿的MBA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作为去年刚毕业的“老江湖”,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聊真实体验。先上结论,值不值要看你的需求,但有三点必须提前搞清楚。
第一,别光看QS排名。卡尔顿在加拿大本地就业市场认可度比国际排名更靠谱,特别是政府机构和科技公司。我同届12个同学,有5个进了渥太华的政府项目部门,起薪基本在8-10万加币区间。但要注意,如果是想回国发展,可能不如多大、UBC这些招牌响亮。
第二,实践项目是真刀真枪。我们当时做的咨询项目直接对接本地企业,我组负责给Nordion公司做市场拓展方案,说一千,道一万被采用了还能拿奖金。这种实战机会比单纯写论文管用多了,现在面试时这份经历还是我的加分项。
第三,学费账得算明白。官网标价7万加币,但实际支出要多准备20%。比如必修的海外研习模块,去德国那趟光差旅就多花了4000刀。不过学校提供的企业赞助机会也多,我室友就拿到过埃森哲的实习补贴,抵了半年生活费。
说到上课体验,最让我意外的是小班教学。我们核心课每班不超过25人,教授能记住每个人的研究领域。教战略管理的Smith教授特别实在,经常拿自己当案例,"当年我在IBM犯过这个错误..."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比照本宣科强多了。
现在说说槽点。首先是校友网络集中在加拿大东部,想往西岸发展的话资源有限。其次是选修课更新速度,像数字货币管理这类新课去年才开,比多大晚了一年。不过新来的系主任是从麦吉尔挖来的,据说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给准备申请的朋友提个醒,今年新增了视频面试环节,问题都很实操。我被问过"如果预算砍半怎么调整营销方案",这种题光背理论肯定要栽。建议多看看加拿大商业新闻,学校特别看重实际应用能力。
要是让我重新选一次还会来吗?这么说吧,上周刚帮公司面了个新人,看到简历上卡尔顿MBA的标记,我直接给了二面机会——这就是校友圈最实在的价值。
卡尔顿MBA申请条件最新变动盘透
一、学术门槛有松动,但别高兴太早
以前卡尔顿MBA对本科成绩卡得比较严,GPA必须3.0以上。今年新政策里多了个“弹性通道”——如果本科GPA在2.7到3.0之间,但工作满5年且有管理经验,可以提交额外材料说明情况。不过要注意,这可不是放水!招生官私下透露,这类申请者需要提交两份专业成果报告(比如主导过的项目复盘),还得找直属上司写推荐信,审核周期比常规申请多两周。
二、工作经验要求“玩花样”
往年硬性规定的3年全职工作经验,现在改成了“2年全职+1年相关领域实践”。比如做过半年以上行业调研项目、创业试水或者大型活动策划,都能算进实践部分。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兼职工作如果累计满2000小时,也能按比例折算。不过要提供工资流水、雇主证明等五类材料,想钻空子基本没戏。
三、推荐信变成“双轨制”
推荐人从原来的2封变成“1+1模式”——必须包含1位学术推荐人(比如大学教授)和1位职业推荐人(直属上级或客户)。如果毕业超过7年找不到学术推荐人,可以用行业大咖或合作方高管的推荐信替代,但得额外提交500字解释说明。有个“上岸人”支招,找推荐人时最好选了解你具体项目的人,别光盯着头衔大的领导。
四、文书题目大换血
今年的个人陈述题目从3选1改成了固定方向,“描述你利用有限资源达成目标的经历”。字数限制从1000字压缩到600字,但要求附上一页图表或数据可视化内容。很多同学看到这儿懵了——做PPT也算申请材料?其实招生办的意思是展示逻辑梳理能力,哪怕手绘流程图拍个照也行,重点是要有结构化的思维呈现。
五、面试环节新增“情景模拟”
通过初审的申请者会收到一个线上测试链接,20分钟内要处理三件虚拟工作场景的突发事件。比如同时遇到客户投诉、团队内讧和预算超支,需要录制视频说明解决思路。有个小技巧,系统评分时会检测眼神方向和语音停顿,练习时记得对着摄像头说话,别光低头念稿子。
六、语言成绩有效期延长
受疫情影响,托福雅思成绩有效期从2年放宽到3年,但接受家考成绩的截止期到2024年6月。如果现在还没考语言,建议优先选线下考试——去年有人反馈家考成绩被随机抽查复核,耽误了申请进度。
学姐提醒大家,今年申请系统里多了个“材料自查清单”,提交前务必逐项打钩确认。特别是改名过的同学,记得把学历证明和身份证件的信息对齐,去年有8个申请者因为名字拼音不一致被退回材料。卡着截止日期交材料的习惯得改改了,新系统在截止前48小时会关闭材料补传通道,可别因为少传个文件错过机会!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布里斯托尔大学mba,引领未来职场新风潮(布里斯托尔大学mba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