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MBA到底怎么申请?"作为在中东工作过3年的“懂行的人”,今天我就给大家掏心窝子说说这个犹太人心目中的"哈佛"到底要什么条件。
先说说基本情况,希伯来大学创立于1918年,爱因斯坦就是第一届校董。他们的MBA项目全英文授课,学制12个月,学费折合人民币25万左右。别看时间短,课程安排那叫一个紧凑,我认识的同学都说比996还刺激。
重点来了,申请要过的五道关:
1. 工作经历不是摆着看的
官方说3年工作经验,但实际录取的平均是5年。去年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小伙,3年工作经历被拒了,后来发现他们特别看重管理层经验。建议至少带过5人以上团队,有项目统筹经验更好。
2. 语言成绩玩真的
虽然雅思6.5就能申请,但实际录取的基本都在7分以上。有个在迪拜做外贸的姐姐考了6次雅思,对了刷到7.5才拿到offer。悄悄说,他们特别喜欢有中东工作经历的申请人。
3. 推荐信要找对人
别随便找领导签字,他们特别看重推荐人的国际背景。去年有个申请人找了华为驻以色列办事处的高管写推荐信,直接免面试录取。要是能找到犹太裔推荐人,成功率翻倍。
4. 面试要过文化关
视频面试除了常规问题,八成会问:"你怎么看待犹太商业文化?"有个哥们准备了商业计划书,结果被问到《塔木德》里的经商理念,当场懵圈。建议提前看《创业的国度》这本书。
5. 文书要讲故事
别罗列工作成绩,他们爱听具体案例。有个申请人写自己如何在斋月期间搞定中东客户,教授看得直拍大腿。记住要突出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是他们的重点考察项。
亲情提示,每年3月1日截止申请,但建议提前半年准备。去年有个申请人材料齐全,因为体检报告少了个疫苗记录,硬是耽误了半年。他们的行政严格是出了名的,材料千万要反复核对。
希伯来大学MBA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调查
提起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不少人第一反应是“中东名校”“学术牛校”,但说到MBA毕业生的出路,很多人心里犯嘀咕:“这地方读商科,回国找工作认不认?”别急,咱直接上干货——根据近三年校友反馈和校方就业数据,超过85%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拿到全职offer,其中近四成进了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比如谷歌特拉维夫分部、英特尔以色列研发中心。说白了,中东的科技和创业氛围,给商科生加了不少分。
二、工资到底啥水平?
大家最关心的“钱景”问题,数据说话:2022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折合人民币约45万/年,比欧洲部分同类项目高出15%左右。不过要注意,薪资差距挺明显——留在以色列本地工作的,普遍比回国发展的同学高20%-30%。比如有个校友在特拉维夫某风投机构做分析师,年薪60万人民币打底;另一个回上海进咨询公司的,年薪大概40万。但后者补了句:“国内涨薪速度快,两年跳槽直接翻倍。”
三、行业去向比想象中野
你以为MBA毕业只能去投行咨询?希伯来大学的画风不太一样。约30%的人扎进了科技公司,从人工智能到网络安全公司都有;25%选择创业或加入初创企业,毕竟以色列是“创业之国”;还有两成进了国际组织,比如世界银行的中东项目组。有个女生分享:“我同学里有人跑去约旦做跨境电商,还有人给非洲农场搞数字化管理,路子特别野。”
四、校友网络有多顶用?
“在特拉维夫咖啡厅偶遇的陌生人,聊两句发现是校友,当场推了客户资源”——这种事真不是吹牛。希伯来大学的校友会有个特色:全球分会按行业细分而不按地域。比如你想进医疗科技领域,直接联系“生物科技组”的全球召集人,人家可能把波士顿、新加坡的岗位信息打包发你。2023年有个案例:深圳一家无人机公司想开拓中东市场,直接通过校友会挖走了3个刚毕业的MBA。
五、学校怎么帮你找工作?
别以为国外大学就业服务都是发发邮件了事。他们搞了个“实战匹配计划”:第二学期就把学生分组“卖”给企业做付费咨询项目,光2023年就和37家企业合作,包括奔驰以色列、Dead Sea化妆品集团。最绝的是,如果企业看中项目组成员,可以直接签就业协议。有学生吐槽:“跟上班没区别,每周20小时干活,但确实比海投简历管用十倍。”
六、语言关是不是硬伤?
很多人担心希伯来语问题。实际情况是:MBA课程全英文授课,本地科技公司工作语言基本是英语。但会希伯来语确实加分——学校提供免费语言班,狠人一年就能日常交流。有个东北老哥分享:“我只会说‘你好’‘谢谢’,照样在半导体公司混得开。但想深耕本地市场的,还是得咬牙学。”
七、哪些人容易踩坑?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条路。三类人容易翻车:一是死磕“回国进国企”的(校友资源主要在国际市场);二是期待“上课就能躺拿offer”的(学校资源多但自己要主动);三是对中东文化完全无感的(比如受不了每周五下午全城歇业的安息日节奏)。有个2019届的哥们说大实话:“在这儿读书,得有点冒险精神。想着按部就班打卡的,不如去英美老牌商学院。”
八、当地企业怎么看中国学生?
以色列雇主对中国学生的态度很有意思——既看重你的亚洲背景,又期待你理解中东逻辑。比如某医疗器械公司HR明说:“我们要开拓东南亚市场,中国学生既懂儒家文化圈,又熟悉犹太人的谈判方式,这就是王炸。”但提醒一句:别拿国内那套人情世故往中东套,本地老板谈生意像下象棋,走一步算三步,最好提前练练逻辑拆解能力。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个细节:去年有个毕业生在LinkedIn上晒offer,定位显示在迪拜机场。他留言说:“上午在耶路撒冷答辩,晚上去阿布扎比见客户,这节奏才是读希伯来MBA的日常。”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