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员私信问我,"瑞尔森大学的MBA到底值不值得读?"作为专注国际教育咨询的从业者,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点实在的。先划重点,这所位于多伦多市中心的大学,其MBA项目有三大硬核优势,但三类人确实不适合申请。
第一看就业背书。瑞尔森Ted Rogers管理学院与TD银行、IBM等200+企业有定向培养协议。去年毕业生里,82%的学员在毕业3个月内拿到加拿大本地offer,平均起薪6.8万加元(约合35万人民币)。特别是金融科技方向,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第二看课程特色。与多大Rotman商学院偏理论不同,瑞尔森MBA主打"实践先行"。必修的10周企业咨询项目最受好评——学员要带着真实企业的经营问题做方案,去年有个小组帮加拿大航空优化会员体系,方案直接被采纳落地。
第三看性价比。全日制项目总学费4.2万加元(约22万人民币),比同城的约克大学Schulich商学院便宜近40%。但注意,学校对工作经历要求较灵活,接受应届生申请,这点比很多北美商学院友好。
但三类人要慎重,想混学历的(作业量每周超30小时)、计划回国发展的(国内知名度不如UBC)、预算吃紧的(多伦多生活成本每月至少2000加元)。建议重点关注他们的co-op带薪实习机会,往届学员通过这个渠道拿到永居的占比超六成。
加拿大MBA择校“躲坑”攻略
? 别光看排名!这些坑你可能想不到
很多人一提到加拿大MBA,立马翻出QS、麦考林排名开始对比。但排名高≠适合你!比如某知名商学院MBA课程偏理论研究,而你想学实操创业,进去后可能发现“货不对板”。建议多看看课程设置、教授背景,甚至直接联系校友问问真实体验。
避坑技巧,
上官网扒课程大纲,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实战项目。
去LinkedIn私信在读学生,问课堂氛围、就业支持是否到位。
?️ 城市选不对,学费翻倍还受罪
多伦多、温哥华固然资源多,但生活费高到离谱。一室公寓月租$2000+,而哈利法克斯、伦敦市(安省)等二线城市,房租直接砍半,生活费省下的钱够你多参加几次行业峰会了。
真实案例,
西部某大学MBA学生反馈,“班上同学一半去了五大行,但蒙特利尔法语区就业的话,不会法语可能连实习都难找。”
? 小心“隐形门槛”,学校不说的潜规则
1. 工作经验卡人,
比如西安大略Ivey的MBA明确要求至少2年全职经验,没达标的申请者大概率陪跑。
2. 校友推荐信权重高,
部分学校表面说“推荐信不重要”,但内部优先录取有校友背书的申请者,尤其是Rotman这类竞争激烈的项目。
? 学费差价够买辆车?奖学金这样薅
加拿大MBA学费从3万加元到12万加元不等(比如UBC国际生学费约$9万,萨省大学仅$4万)。别被高价吓退,很多学校发奖学金“壕无人性”,
自动审核型,麦吉尔大学按成绩自动发放,最高覆盖50%学费。
隐藏福利,阿尔伯塔大学和本地企业合作,给MBA学生提供带薪实习,时薪$30+。
❌ 警惕“画大饼”的就业率数据
某校宣传“毕业生95%就业率”,但仔细看小字——包含兼职和短期合同工。直接问学校要就业报告细节,
去哪些公司?(是本地小企业还是跨国大厂?)
平均起薪多少?(避开只写“年薪6万-12万”的模糊表述)
国际生留加比例?(有的学校国际生回国率高达60%)
?️ 实用工具,择校自查清单
1. 匹配度,课程有没有你想要的细分方向?(比如能源管理选阿尔伯塔,金融科技考虑多大)
2. 成本,算清学费+2年生活费,备好应急资金。
3. 身份规划,毕业后的工签政策(BC省、安省省提名是否对MBA有特殊通道?)
4. 实地体验,参加学校线上开放日,观察招生官是否敷衍。
? 学姐提醒,别踩“中国班”的雷
某些项目全班90%是中国人,英语没练到,回国反而被质疑“水学历”。提前查班级国籍比例,混校论坛看往届学生吐槽。比如渥太华大学MBA班级规模小,国际生混合上课,体验更接近本土环境。
写这么多,就想说一句,选校就像找对象,合适比光环重要多了。下功夫查资料、问真人,比中介忽悠的“名校保录”靠谱十倍!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