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在后台收到个有意思的私信,"小编,我看中肯特大学的MBA了,但网上查学费跟开盲盒似的,有说20万的,有说35万的,到底该信哪个?"今天就带大家掰开揉碎了算算这笔账,保证让你看完心里有本明白账。
先上硬货,根据肯特大学2024年最新公告,全日制MBA标准学费是28,500英镑。按当下汇率换算,折合人民币约25.6万。不过注意了,这个数字就像火锅底料,还有不少"配菜"要加,
1. 住宿这个大头跑不掉,坎特伯雷校区周边单间月租600-900英镑,一年下来折人民币6.5-9.7万
2. 教材费别小看,商科案例集动辄上百镑,全年准备1.2万人民币
3. 签证医疗附加费现在涨到每年776英镑,折人民币7千多
4. 社交活动经费,每月至少留出3000块聚餐交际
七七八八加起来,实际年开销妥妥超过35万。不过先别慌,学校给准备了三把"省钱钥匙",
早鸟优惠,提前半年申请能减2000英镑
企业合作,部分中资企业员工可享15%学费折扣
校友推荐,老学员内推成功直接返现5000元
毕业的小王给我算过细账,"当时总花费38万,但毕业半年跳槽涨薪60%,现在看这投资两年就能回本。"不过要提醒的是,这个项目特别看重工作经历,去年录取者平均工龄4.2年,应届生申请成功率不到15%。
说到支付方式,现在学校开通了分期付款通道。首付40%,剩余分三次交清,对工薪族特别友好。要是手头实在紧,还可以申请学校的"未来收入分成计划"——毕业前不用还贷,工作后按收入比例分期偿还。
对了说句实在话,这钱花得值不值,关键看你怎么用。班上有个做外贸的姑娘,开学三个月就通过同学牵线拿下百万订单。所以哈,与其纠结数字,不如想想怎么把校园资源"吃干榨净"。
肯特大学MBA申请条件,这三类人最容易通过审核
第一类,工作经验扎实的“实战派”
肯特MBA最看重的不是你的毕业院校多牛,而是你干过什么、干成了什么。学校官网明确写着“至少3年全职工作经验”,但这只是门槛。真正能加分的,是那些在岗位上带过团队、做过项目管理,或者有跨部门协作经验的人。
比如去年有个申请者,本科普通二本,但他在快消行业干了5年,从基层销售做到大区经理,手底下管着20多号人,还带着团队把区域业绩翻了3倍。这种“接地气”的经历,比985毕业生但工作内容单一的简历更吃香。招生官会觉得,“这人来了课堂,能分享实战经验,带动小组讨论。”
小提议,写工作经历别光罗列职位,重点突出你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实际效益。数据!数据!数据!重要的事说三遍。
第二类,目标明确的“规划党”
肯特MBA课程设置偏重实践,喜欢招对自己未来有清晰规划的人。申请材料里一定会问你“为什么选我们学校”“读完MBA打算做什么”。这时候千万别扯“提升自我”这种虚话,得让学校觉得你是认真研究过他们的资源,并且能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具体目标。
举个例子,有个申请人之前在制造业做供应链,他在个人陈述里写,“肯特和当地多家制造企业有合作项目,我计划通过XX课程深入学习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毕业后进入英国本土企业推动中英供应链资源整合。”招生官一看就明白,这人不是来混文凭的,他是真需要我们的资源,而且毕业后还能给学校增加行业影响力。
“躲雷”提示,别照搬网上的模板!多去官网看看课程设置、校友案例,甚至Linkedin上找几个在读学生聊聊,把学校特色和你个人规划“绑”在一起。
第三类,背景多元的“跨界者”
如果你以为MBA只收商科背景的,那就错了。肯特特别欢迎有跨行业、跨文化经历的申请者。比如教育转金融的、工程转营销的,或者有海外工作经历的,这类人自带“差异化视角”,很容易在筛选中脱颖而出。
去年有个成功案例,申请者本科学的是环境工程,工作后一直在新能源行业做技术,但他业余时间考了CFA一级,还自发组织了行业内的碳中和研讨会。这种“技术+商业”的跨界背景,正好契合肯特MBA“培养复合型管理者”的方向,面试时招生官我就直接说,“我们缺的就是你这种能链接不同领域的人。”
加分操作,如果你有行业证书(PMP、CPA等)、志愿者经历、创业尝试,甚至运营过自媒体账号,只要能和商业思维挂钩,统统写进材料里!
对了说点实在的
肯特MBA的申请材料不算复杂,但推荐信和面试这两关很多人掉链子。找推荐人别只看职位高低,关键是他得真的了解你,能说出具体例子。比如你上司写“带领团队完成某项目,期间协调了3个部门”,比某专家笼统夸你“学习能力强”更有说服力。
面试时大概率会被问到“你能给同学带来什么价值”。这时候就把你过去工作中的“高光时刻”准备好,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出来,比背稿子自然多了。
语言成绩(雅思6.5/托福90)和本科成绩(GPA3.0以上)是硬指标,没达标的建议先刷分再申请。如果工作经验特别亮眼,可以尝试发邮件和招生办沟通,看能不能破格录取——这事儿真有成功的,但前提是你得“有货”。
肯特的申请窗口通常从每年9月开放,分轮次录取。越早提交,名额越充裕,尤其奖学金竞争激烈,拖到第三轮基本就剩“残羹冷炙”了。准备好材料的,建议赶第一轮冲一波!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