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不少私信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岭南大学的MBA到底难不难考?"作为去年刚上岸的“懂行的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说真实情况。
先给大家看组数据,去年岭南MBA报考人数突破1800人,实际录取236人,录取率13%左右。这个比例在广东地区的MBA项目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但有几个关键点要注意,
第一关是材料审核。招生办王老师透露,他们最看重三点,工作管理经验(至少3年)、行业匹配度(偏好制造/贸易/金融领域)、职业规划清晰度。有个做外贸的朋友,业绩很好但材料写得太笼统,第一轮就被刷了。
第二关是面试环节。去年新增了"商业案例分析"环节,随机抽取题目后只有10分钟准备时间。我当时的题目是"分析跨境电商对传统外贸的冲击",幸亏提前关注过行业报告。建议多看《南方日报》经济版,近两年考题都跟大湾区经济相关。
第三关是英语考核。虽然不要求雅思成绩,但全英文小组讨论淘汰了不少人。有个考友英语六级580分,因为发言次数不够被扣分,这个环节要注意平衡发言质量与频次。
备考建议方面,重点准备三件事,1)整理3-5个职场管理案例 2)关注大湾区经济热点 3)组队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我当时花了2个月每晚练1小时英语即兴演讲,效果很明显。
关于学费要别忘了,今年涨到28.8万了,但可以申请分期付款。有个师兄分享经验,用好校友推荐信能提高10%录取几率,建议提前联系往届学员。
岭南MBA毕业5年的真实收入
“读个岭南MBA,5年后到底能挣多少钱?”说实话,这问题就像问“去广州开奶茶店能不能赚钱”一样——答案全看你怎么干。不过,既然大家想听点真实的,我就结合身边校友的例子,聊聊那些数据报告里不会写的细节。
一、行业决定“天花板”,但个人选择才是关键
岭南MBA的校友里,有人毕业5年后年薪百万,也有人还在30万上下徘徊。差距大的原因,首先得看行业。
比如进金融圈的,尤其是投行、私募这块的,起薪就高。有个师兄2018年毕业进了某头部券商,现在带团队,税前收入差不多120万。但他说,“这钱拿得不容易,每天凌晨2点下班是常态,体检报告比病历本还厚。”
转去互联网大厂的校友也不少。有个做产品总监的姐们儿,年薪80万左右,但两年明显感觉“涨不动了”。她说,“现在厂里更看重年轻人,我们这些30+的反而要跟95后拼加班时长。”
最有趣的是自己创业的那批人。有个哥们儿开了家跨境电商公司,前三年亏得差点卖房,去年突然踩中风口,现在年净利润200多万。他开玩笑说,“读MBA时学的财务报表分析,现在全用来算退货率了。”
二、别光看数字,算算“时薪”更实在
说到收入,很多人只盯着银行卡里的数。但真正在广州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有些账得细算,
珠江新城写字楼里月入5万的白领,可能每月通勤费就要2000块
年薪60万的总监,周末永远在开跨国电话会议
那些看似光鲜的“百万年薪”,扣完五险一金和税费,到手可能只剩六成
有个在国企当高管的校友说得实在,“我现在年薪50万,每天准时下班接孩子。比起以前在外企拿80万但天天失眠的日子,这才叫‘高薪’。”
三、地域差异比想象中更夸张
同样是岭南MBA毕业,
留在广深的校友,平均薪资比去二线城市的高30%
但在佛山、东莞发展的,买房时间普遍比广深同学早3-5年
有个回老家中山开咨询公司的,去年刚换了独栋别墅,“这里谈生意靠喝早茶,不像在广州天天喝咖啡装逼”
我强调一点想来大湾区发展的朋友,深圳南山的房租够在佛山祖庙租三套房,东莞松山湖的房价只有广州天河的一半。这些生活成本账,可比工资条重要多了。
四、那些“不务正业”的人后来怎样了
有意思的是,混得风生水起的校友里,不少人根本没走“正统”职业路线,
有个潮汕女生把家里茶叶生意电商化,现在直播间日均成交20万
某前快消行业大佬辞职开了家烧腊店,正准备开连锁
甚至还有转行当母婴博主的,“别笑话我,现在接条广告顶以前一个月工资”
这些人有个共同点,把MBA学的资源整合、品牌营销这些招数,用在了完全想不到的地方。
说到说一千,道一万,想起个事。去年校友会,有个开滴滴的师兄也来了。大家起初还挺惊讶,结果人家笑嘻嘻掏出手机,“我在攒钱买第三台新能源车,现在每月流水4万多,比坐办公室自由多了。”你看,这年头哈,挣多少钱真不是单靠文凭决定的。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南安普顿大学MBA内幕大曝光,招生规定曝光!入学容易、发展前景、毕业证书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