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师范大学MBA到底值不值得读。作为在两岸教育圈混了十年的老油条,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别急着掏钱包,先看看这五个关键点再说!
第一、别看学校名字带"师范"就小瞧它
台师大的商科底子比你想的厚实多了。人家可是全台最早开设企业管理系的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团队有三分之一都是海外名校回来的博士。特别是他们的文创产业管理方向,连台北故宫都跟他们有合作项目。
第二、学费比私校便宜但有个隐形门槛
公立院校确实比辅仁、淡江这些私校便宜,一年学费折合人民币大概4万左右。不过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大陆生资格审查",两年新增了在职经历证明的要求,应届毕业生基本没戏。
第三、校友圈子的隐藏福利
台师大毕业生在岛内教育系统确实吃得开,但MBA校友主要分布在金融业和科技公司。去年刚成立的"两岸企业家俱乐部",里面三分之一成员都是台师大MBA毕业的,这对想拓展台湾业务的陆生特别实用。
第四、上课方式的硬伤要心里有数
虽然是周末班,但疫情后改成线上线下混合制。有学姐吐槽过,有时候要凌晨爬起来上网课,因为两岸有时差。建议在职的提前跟公司协调好工作时间。
第五、毕业后的现实处境
陆生想留台工作的话,金融业竞争不过台大政大,但教育相关产业有优势。去年有个学长进了诚品书店的管培生项目,起薪折合人民币1万2,这在台湾刚毕业的学生里算中上了。
要是看完这些你还心动,那就赶紧准备明年3月的提前批申请。记住要提前半年准备财力证明,现在银行审核越来越严了。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实在话,要是冲着"海归硕士"名头去的,还不如考虑香港的学校;但真想接触台湾商业环境的,这个项目确实是个跳板。
台湾公立大学MBA申请条件全汇总
想申请台湾公立大学的MBA项目?先别急着动手,先看看自己符不符合这些基本门槛。不同学校的要求有松有紧,但大体方向差不多。咱们一个一个说清楚,帮你少走弯路。
一、先看看自己够不够格
1. 学历要过关
所有公立大学都要求有正规本科毕业证,不管你是台湾本地念的,还是大陆、港澳或海外学历,只要被台湾教育部门认可就行。有些学校会特别看重本科阶段的成绩单,尤其是商科相关课程分数,比如台大和政大就喜欢GPA3.0以上的申请者。
2. 工作经验不是必须但加分
像台大这种顶尖学校,虽然不强制要求工作经历,但去年录取的学生平均都有3年左右职场经验。要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想申请,最好在社团活动或实习经历上多下功夫。
3. 语言能力要达标
全英语授课项目必须交托福(80+)或雅思(6.0+)。中文项目虽然不强制英语成绩,但遇到政大这种双语教学的,有英语证明绝对占优势。偷偷告诉你,准备个多益750分也能让材料看起来更漂亮。
二、材料准备有门道
1. 推荐信要找对人
别随便找亲戚朋友写,教授或直属主管的推荐信才有分量。台大去年有个案例,申请人拿着公司总经理和大学导师的双推荐信,面试直接加了10分。
2. 读书计划要讲实在话
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改变世界”,清大教授最烦空话。具体说说想跟哪位老师做研究,参加过什么商业竞赛,这些细节反而更抓眼球。
3. 面试准备要分学校
台大喜欢问时事案例,去年就问过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政大更看重个人特质,常会问“如果你当组长会怎么带团队”。提前上学校官网查教授的研究方向,绝对能派上用场。
三、各校特色要摸清
1. 台大管院
招牌项目是IMBA,全英文授课,同学里三分之一是外籍生。特别看重国际交流经验,有出国交换过的申请人很吃香。
2. 政大商院
和法国巴黎商学院有双联学位,想去欧洲发展的重点关注。申请时要多准备管理相关的实作案例,他们家的案例分析题是出了名的难。
3. 清大科管
适合有理工背景的转行者,课程侧重科技创新管理。去年开始新增人工智能商业应用课程,计算机专业的申请人可以重点突出相关技能。
4. 成大企研
在南部企业界人脉超广,想留台南高雄工作的首选。面试时会遇到当地企业主管当考官,提前了解南部产业动态很重要。
四、这些坑千万别踩
1. 时间线要卡准
多数学校秋季班3月截止收件,但像台大1月底就截止初审材料。建议提前半年开始准备,特别是需要学历认证的境外生。
2. 证件照有讲究
别用自拍照或团体照裁剪,到照相馆拍正式半身照。去年有申请人因为用旅游照片当证件照,第一轮就被刷下来。
3. 财力证明别临时凑
境外生要特别注意,有的学校要求账户冻结三个月。建议提前六个月分次存入,避免突然有大笔进账被怀疑。
4. 转专业要会讲故事
文科生想转商科?重点说明参加过商业竞赛或修过相关课程。有个历史系毕业生靠着自己运营文史工作室的营收报表,成功打动清大教授。
现在你心里有谱了吧?照着这些要点准备材料,避开常见雷区,申请成功率能提高不少。亲情提示下,各校官网每年9月会更新最新招生简章,记得定时去盯更新内容。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名古屋大学MBA深度揭秘,专业学科大盘点,课程难度与认可度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