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员私信问我:"都说巴塞尔大学MBA含金量高,但听说必修课特别难搞?"作为专注欧洲留学10年的老顾问,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这个让无数在职人士又爱又恨的"魔鬼课程套餐"。
第一门要说的当属《战略成本管控》。去年我带的学生小王,原本在500强企业做财务主管,结果这门课第一次小测只拿了53分。教授上课直接甩出20个真实企业财报,要求48小时内完成成本优化方案。最狠的是期末作业:每人要找出三家上市公司财报中的成本漏洞,还得给出可落地的改进方案。小王说那两个月他瘦了8斤,但结课后发现自己看报表的速度快了3倍。
第二门《数字化组织变革》更是与时俱进。你以为就是学学ERP系统?太天真了!去年冬季学期,教授直接让全班分组接管瑞士本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有个组接手的是有百年历史的钟表厂,要求三个月内将电商销售额提升30%。说一千,道一万胜出的小组硬是开发出一套AR试戴系统,现在这个功能已经成了该品牌的官网标配。
最让人闻风丧胆的还是《跨文化谈判实战》。每学期末的模拟谈判堪称"修罗场":学生要轮流扮演中国、德国、中东三方的谈判代表,在教授设定的冲突场景中达成协议。去年有个案例是新能源车电池采购纠纷,要求同时满足犹太教安息日生产限制和中国的交付周期。据说有学员谈判到一半急得飙德语,场面堪比联合国大会。
不过别被吓到,我整理了三个通关秘籍:第一,开学前务必预习行业龙头近三年的财报;第二,主动加入有IT背景同学的课题小组;第三,多参加学校组织的企业参访,很多实战案例就来自这些合作企业。去年28名中国学员中,严格执行这三点的学员全部顺利毕业,还有个别人拿到了合作企业的offer。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问:这么难的课程设置到底值不值?我的学员李姐给出答案:她去年毕业时,原本计划跳槽到某跨国药企当财务总监,结果因为课程中完成的医药流通成本优化方案被教授推荐,直接进入集团总部战略部,年薪涨了60%。用她的话说:"上课时流的泪,都成了涨薪时的底气。"
巴塞尔大学MBA申请,哪五类人容易被拒?
第一类:材料交不齐的“拖延党”
巴塞尔大学的申请系统写得明明白白,成绩单、语言证明、推荐信、个人陈述……少一样都不行。但总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先交这些,剩下的补上就行。”
结果呢?
招生官直接标记“材料不全”,连看都不看就拒了。尤其是语言成绩(雅思/托福)没达标还硬申的,学校会默认你连基本门槛都达不到。
建议: 提前3个月整理材料,对着官网清单逐项打钩,别等截止日期前手忙脚乱。
第二类:职业规划像“走一步算一步”
MBA不是学历镀金班,巴塞尔尤其看重申请者的职业目标。面试时如果回答:“读完再说吧,可能创业或者跳槽。”
恭喜你,稳进拒信名单。
学校希望看到清晰的规划,比如:“我目前从事医疗行业,希望通过MBA系统学习供应链管理,未来3年晋升区域总监。”
关键点: 把MBA课程和你现有的工作经验、未来目标绑在一起,越具体越真实。
第三类:推荐信随便找熟人凑数
有人觉得推荐信就是走个流程,随便找个领导或教授签个字。但如果推荐信里全是“该生表现良好”之类的套话,招生官一眼就能看出来没诚意。
反面案例:
“小王工作认真,按时完成任务。”(潜台词:这人没啥突出能力)
正确操作:
找真正了解你优势的人写,比如用具体项目说明你的领导力:“他带领5人团队3个月落地新系统,节省20%运营成本。”
第四类:成绩单有“硬伤”还不解释
本科成绩挂过科?GPA刚过3.0?巴塞尔不会一棍子打死,但你要主动说明原因。
比如:
“大二时因家庭变故成绩下滑,但后两年通过兼职和重修将GPA提升到3.2。”
千万别隐瞒或造假——学校背调发现成绩有问题,直接拉黑处理。
第五类:个人陈述写成“流水账”
巴塞尔的招生官平均5分钟看一份文书,如果你的PS还在写“从小梦想读商科”“感谢父母支持”,基本凉了一半。
文书雷区:
重复简历内容
空洞的“热爱学习”口号
对学校一无所知(比如把课程名称写错)
加分写法:
“贵校的‘可持续商业战略’课程与我目前负责的环保项目高度契合,我计划在课题研究中结合瑞士的碳中和政策案例。”
亲情提示一句:巴塞尔大学很看重“匹配度”。你不需要样样顶尖,但一定要让学校觉得——“这个人的经历和需求,正好和我们能提供的资源对上号”。材料扎实点,说话实在点,比堆砌华丽辞藻管用多了。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巴斯大学MBA曝光,申请、费用与必修课 (巴斯大学MBA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