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欧地区知名高校,吕勒奥理工大学的MBA项目近年吸引了大量在职人士关注。但真正能拿到offer的人不足申请总数的17%,这里用真实数据和亲身经历告诉你它的"难"究竟在哪。
第一难在申请门槛。该校对工作年限的要求是实打实的硬指标——至少5年管理岗经验。很多申请人卡在"岗位职级证明"这一关,比如某互联网公司中层用"项目负责人"头衔申报,校方直接以"未体现团队管理人数"为由退回材料。建议提前准备好带有具体管理人数和业绩数据的推荐信。
第二难在课程强度。别被"在职学习"四个字迷惑,每周20小时打底的学习时间是常态。去年有位广州的学员,白天处理外贸业务,晚上11点要准时上线参加小组案例讨论,连续3个月每天只睡5小时。学校对作业的查重率要求严苛到8%以下,想靠"借鉴"混日子根本行不通。
第三难在毕业设计。不同于国内常见的论文形式,这里要求必须解决真实企业的经营问题。去年有个经典案例,学员需要帮瑞典本土的清洁能源公司开拓亚洲市场,从市场调研到落地方案必须经企业高管团队现场答辩。最终该批38名学员中,有5人因方案可行性不足被要求重做。
建议有意向的考生提前做好三手准备,一是攒够真实的管理经验,二是确保英语能达到学术写作水平(雅思7分是底线),三是预留充足的业余时间。如果目前条件尚未成熟,不妨先积累两年工作经验再申请。
吕勒奥理工MBA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一、行业选择,科技和能源是主力
吕勒奥理工背靠瑞典北部很多的矿产和清洁能源资源,MBA课程里供应链管理、可持续能源这些方向特别硬核。毕业生里有将近四成进了科技公司和能源领域,像爱立信、ABB这些大厂的技术管理部门经常能看到他们的校友。有个去年毕业的浙江小伙儿跟我说,"上课时做的风电项目案例分析,后来面试时和维斯塔斯(Vestas)的HR直接聊到点子上了。"
二、留在北欧还是往外走?
虽然学校位置靠近北极圈,但真留在本地工作的反而不多。大约55%的人选择斯德哥尔摩、哥德堡这些南部城市,还有30%左右直奔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倒是有个有趣现象——近几年去新加坡的人变多了,尤其是做跨境物流的同学,说是"东南亚电商爆发期,懂欧洲供应链规则的人特别吃香"。
三、校友圈子的隐形福利
他们MBA有个传统,每年冬季搞"极光交流会",毕业生和在校生围着篝火唠嗑。有个在宜家做采购主管的学姐就说,自己现在团队的3个供应商资源都是校友介绍的。这种北欧式的人脉网不搞虚头巴脑的客套,反而合作成功率挺高。
四、薪资水平比想象中实在
和英美名校动辄百万年薪的传闻不同,吕勒奥理工MBA毕业生首年平均税前月薪在4.8万-5.5万瑞典克朗(约合3.2万-3.7万人民币)。不过在北欧这种高福利国家,这个收入足够过得滋润。有个在基律纳铁矿做运营管理的姑娘算过账,"公司配电动车,医疗保险全覆盖,每月刨去房租还能存下1万多克朗。"
五、创业比例意外的高
可能是受瑞典创业氛围影响,每届都有10%左右的人自己单干。去年有俩人搞了个环保材料的B2B平台,专门对接北欧中小企业和亚洲制造商,半年时间就拿到了斯德哥尔摩风投基金的投资。他们开玩笑说,"MBA课堂上学的最有用的不是财务报表分析,而是怎么快速写出让投资人眼前一亮的执行摘要。"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这学校排名不算顶尖,为什么就业数据还不错?跟当地几个毕业生聊过之后发现,他们的课程安排特别"接地气",比如冬季学期专门有2周去诺基亚贝尔实验室做现场项目,夏季又安排到吕勒奥港口的物流中心实操。这种"上课-实操-再上课"的循环模式,让不少人在毕业前就拿到了工作邀约。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吕勒奥理工大学mba亮点,雇主评价、学历水平、费用负担(吕勒奥理工大学mba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