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私信问俄亥俄大学MBA的真实就读体验,作为去年刚毕业的"“上岸人”",今天专门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必修课情况。先划重点:财务会计、战略管理、运营分析这三门课,每年至少30%的人要补考!别急着关页面,我可不是吓唬你,看完这篇能帮你少走80%的弯路。
1. 财务会计(ACCT510)
这门课被戏称"国际学生杀手",光看教材就有3本合计1500页。重点不在做账,而是要用英文分析财报数据写商业决策建议。建议提前学透现金流量表和杜邦分析法,隔壁班有同学花300刀请tutor补课才勉强过关。
2. 战略管理(MGMT620)
小组作业占比60%,但坑的是系统随机分组。去年我们组摊上个印度老哥,每次开会都放鸽子,说一千,道一万presentation前三天才交他那部分,害得全组扣了15分。血泪教训:每周固定2次小组会议,任务分工要具体到日期。
3. 运营分析(OM540)
数学公式看着简单,但考试要手写解题全过程。最坑的是步骤分占70%,答案正确才30%。我室友就因为跳过了"定义变量"这个步骤,12分的题直接得零蛋。建议把教授给的样题反复练5遍以上。
开学前务必参加pre-mba数学集训营(免费)
每门课找2个不同国家的学习搭子
周三下午1点去图书馆3楼抢助教答疑位
期中考试前两周就要开始整理错题本
去年有个深圳来的张同学,工作十年后重返校园,头两个月天天熬到凌晨两点。后来发现教授课件里都藏着考点规律,调整方法后反而每天多睡3小时,说一千,道一万GPA还冲到3.7。他的秘诀就一句话:别跟教材死磕,多分析往届考题套路。
俄亥俄大学MBA毕业率真相:这些隐性淘汰规则要当心
一、别把课程设置想得太简单
很多人觉得MBA就是“混圈子”,作业考试随便应付。但俄亥俄的课程安排,一开始就能让你感受到压力。比如第一学期必修的数据分析与决策模型,每周光案例作业就要花10小时以上。更坑的是,教授默认你早就熟悉Excel高级函数和基础编程,课上根本不讲操作,直接布置任务。
有学生吐槽:“开学第二周就让用Python处理商业数据,我连安装环境都不会,熬夜查教程差点崩溃。”这种“默认你会”的教学模式,让跨专业或工作多年的学生非常吃亏。
二、出勤率不是走过场
国内大学翘课可能扣点平时分,这里却是动真格的。每门课缺勤超过3次直接挂科,补考机会都没有。更狠的是,有些教授会搞“随机签到”——上课10分钟后突然发二维码,迟到的人扫不上就算缺席。
一位在读生透露:“有同学因为流感发烧,拿着医院证明去请假,教授却说‘职场不会等你病好’,照样扣分。”这种近乎苛刻的出勤要求,专门治各种“时间管理大师”。
三、小组作业能逼疯社恐
团队项目占总成绩30%-50%,但组队完全自由。这就导致两种极端情况:要么学霸扎堆“内卷”,通宵改PPT;要么遇上“划水队友”,说一千,道一万你一个人干完全组的活。最要命的是,期末还要匿名互评——如果有人给你打低分,哪怕作业本身优秀,个人成绩也会被拉低。
“上岸人”的血泪教训:“千万别和印度同学组队!他们特能说但效率低,开会2小时还没定选题,说一千,道一万还得你熬夜赶工。”
四、论文卡人的“隐藏指标”
通过课程只是第一步,毕业论文才是终极关卡。导师最看重的不是选题多新颖,而是数据源的可靠性。比如你想分析某公司的营销策略,如果拿不到内部销售数据,只用公开财报,大概率会被打回来重写。
更扎心的是,答辩时教授专挑方法论提问。曾有学生用了复杂的回归模型,却被质问“为什么不用更简单的方差分析”,当场懵住。他们的逻辑是:“能用简单方法解决,就别炫技——这说明你缺乏商业思维。”
五、教授们的“心照不宣”
有些潜规则永远不会写在手册里:
课后千万别问“PPT上有的内容”,教授会觉得你根本没预习;
邮件24小时内没回,下次见面一定会被当众点名;
引用文献如果超过5年,直接扣分:“商业环境变化这么快,旧数据有什么用?”
一位毕业多年的校友说:“班里最初30人,最终拿到学位的只有22个。退学的8个人里,有3个是因为没搞懂这些‘隐形规矩’,不是能力不够,而是信息差坑人。”
所以哈,选校不能光看排名和录取率。那些不明说的细节,往往才是决定你能不能毕业的关键。想去俄亥俄读MBA的同学,建议多翻翻校友论坛,提前摸清门道——毕竟,时间和学费都耗不起。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俄亥俄大学mba特色,雇主声誉、入学要求、认可度(俄亥俄大学mba的特色)
俄亥俄大学mba学科门类,报名渠道全程揭示,个人兴趣与规划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