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问得最多的就是,"堪萨斯大学的MBA到底好不好考?"作为当年咬着牙读完的“老江湖”,今天就跟大伙掏心窝子说说实际情况。先说个冷知识,去年申请季,光是咱们中国学生就刷下去38%,这个淘汰率可不是闹着玩的。
先说语言关。他们官网上写的托福90分够用,但实际录取的中国学生平均分在98分左右。我室友考了三次才过线,光这关就卡掉一半人。不过好消息是,现在接受家考成绩,这对在职党确实友好不少。
再说材料审核。他们特别看重工作经验的质量,不是光看年限。招生官亲口跟我说,宁愿要3年创业经历的,也不要5年混日子的。去年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小哥,虽然工作才2年半,但靠着实战案例直接拿到offer。
课程强度更是个大坑。周一到周五上班,周末全天上课是常态。我们班有个宝妈坚持了三个月就退学了,孩子生病和小组作业撞车,根本扛不住。建议想读的朋友,提前半年训练时间管理能力。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推荐信环节。千万别随便找领导签字,他们真的会打电话核实!我们系里有个同学被抽查,推荐人没接到越洋电话,直接导致录取被搁置两个月。
要说值不值?我毕业那年,同班同学里有六成都跳槽涨薪了,有个做IT的哥们直接进了硅谷公司。但提醒大家,千万别冲着"镀金"来,这儿的课程都是实打实的案例分析,混日子的真毕不了业。
堪萨斯大学MBA真实就读体验
课程设置,实用到让你想立马用起来
KU的MBA课程分得很细,核心课从数据分析到战略管理都有,但最让我惊喜的是选修课。比如有一门叫“中小企业实战”的课,教授直接拉来本地家族企业当案例,我们分组帮他们做市场方案。期末汇报时,企业老板当场拍板用了我们组的建议,第二个月就看到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开始推新活动。这种成就感,比考试拿A还爽。
教授们讲课也特实在。教财务的Professor Smith,每次上课前会刷一遍《华尔街日报》,把当周的行业动态揉进案例里。有次讲到成本控制,他直接拿学校食堂的采购流程开刀,算完账后还真的给后勤部门提了优化建议——结果下个月食堂的沙拉吧多了三种新配料,价格还没涨。
上课氛围,像在朋友家客厅讨论
班上总共30来人,国际生占四成,中国人大概五六个。刚开始担心自己英语不够溜,后来发现同学压根不在乎口音。小组作业时,印度老哥Ravi的咖喱味英语和美国妹子Emily的密苏里乡村腔混在一起,大家照样能为了一个营销方案吵到脸红脖子粗,吵完又勾肩搭背去酒吧喝两杯。
每周三下午的“咖啡座谈会”是传统项目。系里会请校友或本地企业家来唠嗑,从怎么搞定第一轮融资,到如何跟沃尔玛采购经理打交道,什么话题都能聊。记得有个做有机农场的校友说,他当年就是靠教授牵线拿到了Whole Foods的供货合同,现在还会固定来学校招实习生。
生活成本,省下的钱够买两台iPhone
比起东西海岸,堪萨斯的生活费简直亲民到流泪。学校所在的劳伦斯市,租个离校区步行10分钟的公寓,单间每月500刀左右就能搞定。中国超市虽然不大,但老干妈、生抽这些基础款管够,周末想吃顿好的,开车40分钟到堪萨斯城,粤菜早茶、川菜馆子任选,人均20刀能吃到扶墙出。
隐形福利,教授的人脉就是你的资源
商学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个学生可以选两位导师。我的主导师是前可口可乐区域总监,副导师在州政府经济部门干过。有次闲聊时提到想接触医疗行业,第二天副导师就帮我约了本地连锁诊所的CEO喝咖啡。后来写毕业论文时,这家诊所居然真给我开放了内部运营数据。
就业指导中心也够拼。除了改简历这种常规操作,他们有个“模拟面试屋”,工作人员会扮演各种刁钻HR。有回我被问到“如果上司坚持要你做一个违背伦理的决定怎么办”,支支吾吾答完,面试官直接从抽屉里抽出《哈佛商业评论》的对应案例让我回去看。
天气与交通,牛仔裤配羽绒服是王道
中部的天气确实有点“狂野”,冬天能冷到零下15度,夏天又热得冒油。不过室内暖气空调都给得足,本地人早就习惯了在羽绒服里穿短袖。没车的话建议早点考驾照,二手车市场里5000刀能淘到车况不错的日系车,周末去密苏里州逛国家公园或者到俄克拉荷马看牛仔竞技都方便。
要说缺点,可能就是少了点大城市的繁华。但后来想通了——真要天天蹦迪逛街,谁还静得下心学习?现在晚上从图书馆走回公寓,抬头就能看见银河,这种体验在纽约花多少钱都买不到。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