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普通家庭/普通学历/普通工作的人,花三四十万读里昂商学院MBA到底值不值?"作为去年刚毕业的“老江湖”,我用亲身经历给大家说点大实话。
先说说我的情况:二本毕业,工作7年月薪1万5,去年拿到学位后跳槽到某外企当市场主管,现在年薪38万。听起来还不错?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这个MBA。
第一类适合的是需要镀金的"卡学历"人群。我们班有个做建材生意的老板,年入百万但总被说"土老板",现在名片上印着"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谈生意时明显更受重视。这就是现实,有些行业就是吃这套。
第二类是急需人脉资源的创业者。我同学里有上市公司高管、律所合伙人,还有做跨境电商年流水过亿的。疫情期间有个同学公司临时缺现金流,直接在同学群里借到200万周转,这就是圈层的力量。
第三类是想转行的职场人。我同事小王之前做行政,读完MBA后成功转到咨询行业,起薪直接翻倍。但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企业更看重实际能力,不是有个文凭就能随便转行。
第四类是准备移民或外派的人。里昂的全球校区资源和三重认证确实管用,我们班有3个同学通过学校推荐去了欧洲工作。但如果你完全没有出国打算,这部分优势就浪费了。
说说大家最关心的费用问题。2024年学费已经涨到39.8万,加上出国交换、社交应酬等隐性开支,50万都打不住。建议月收入低于2万的朋友慎重考虑,别为读书背上沉重债务。
别忘了三类人不建议读:1)指望读完马上年薪百万的 2)工作不满5年的职场新人 3)完全没管理经验的技术岗。我们班有个95后程序员,上课时连基本的商业案例都听不懂,现在还在做原工作。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扎心真相:MBA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如果你现在的工作都做不好,别指望读个书就能逆天改命。但如果你已经有明确目标,这就是个很好的加速器。
里昂商学院MBA申请条件最新盘透:这些隐形门槛你知道吗?
一、你以为“工作经验”只是看年头?
学校确实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验,但千万别以为“凑够三年”就万事大吉。他们更在意的是你在这段时间里干过什么“有分量”的活儿。比如带过团队、独立负责过项目、或者有跨部门协作的经验。有个去年被录取的哥们儿跟我说,他交材料时特意把“参与过公司海外业务从0到1的搭建”写进工作描述,面试官当场就对这个细节追问了十几分钟。
二、推荐信找大老板不如找对的人
很多人拼命找title大的推荐人,结果推荐信里全是套话。学校真正想看到的是“熟悉你工作细节的人”给出的真实评价。有个内部招生老师私下透露,他们宁愿看部门主管写的“小王在项目里解决了三个关键难点”,也不愿意看CEO写的“该员工表现优秀”。
三、英语成绩过线≠语言关通过
雅思7分或托福100分是硬门槛,但真正上课时需要的英语能力比考试难得多。有在读的学生吐槽,小组讨论时能不能快速听懂法国、印度同学的口音,写报告时能不能用英语精准表达商业逻辑,这些才是隐藏考验。建议准备申请的朋友,平时多练听力辨音和商业案例写作。
四、职业规划不能只说“我想进步”
文书里写“希望通过MBA提升管理能力”属于无效回答。学校想看到的是具体到行业的规划,比如“未来三年计划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用供应链管理经验解决电池产能瓶颈”。去年有个申请者因为详细提到想借鉴法国葡萄酒产业经验改造自家茶企,直接被教授点名要带他做课题。
五、面试时太“完美”反而危险
有个误区是面试必须表现得无所不能。实际上,学校更喜欢听到你如何面对失败。比如被问到“遇到团队冲突怎么办”,有个成功案例的申请者是这样回答的:“去年我带新人时急脾气上头,后来发现主动道歉反而让团队效率更高。现在我会提前做沟通预案。”这种带反思的真实故事,比背标准答案加分得多。
六、小众经历可能是杀手锏
如果你有非传统背景,千万别藏着掖着。之前有个做非遗手工艺创业的申请者,把“如何在偏远山区建立供应链”的经历写成文书,结果成为当年唯一获得奖学金的中国学生。学校认为这种独特视角能丰富课堂讨论——毕竟全班不能都是金融和互联网背景。
亲情提示大家,材料提交前最好找在读校友帮你挑刺。他们最清楚招生办关注什么,比如今年有人反馈学校突然对“数字化转型”相关的经历特别感兴趣,及时补充这方面内容的人通过率明显更高。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