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掏心窝子说,收到太多人问欧洲商学院(EBS)的MBA项目。作为从业8年的教育咨询师,我今天就用大白话给大家唠唠,这每年30万的学费到底花得值不值。我明告诉你:适合的人是真香,踩坑的也大有人在。
第一坑:别光看QS排名高
别看EBS在QS排名上挂着"欧洲前30商学院"的名头,真正值钱的是它的企业合作资源。我去年带的小王,就是冲着奔驰、SAP这些德企的定向招聘去的。但你要是不会德语,这些资源基本和你无关。真实案例:去年12个中国毕业生里,进德企的只有3个会德语的。
第二坑:课程设置藏小九九
他们的"数字化战略"课程确实硬核,每周20小时起步的案例分析不是吹的。但注意看课表里的"欧洲商业法"和"跨文化管理",这两门课对想回国发展的同学来说,实用度可能还不如国内二本院校的实战课程。
第三坑:隐形花费要算清
除了官网写的28万学费,这些钱你省不了:
每月强制参加的行业交流会(平均每次500元交通费)
必须完成的海外企业参访(德国境内每次人均2000元)
毕业论文的行业调研补贴(自费部分约8000元)
普通家庭要特别注意:学校不提供宿舍,法兰克福郊区租房每月最少6000元。我见过有学生为了省钱,每天通勤3小时往返市区,结果课业都跟不上。
适合读的三类人:
1. 家里有厂要接班的(学完直接用在家族企业管理)
2. 德语流利的(能真正用上本地资源)
3. 打算深耕欧洲市场的(校友网络确实给力)
个人觉得:教育投资从来不是单选题。去年有学员退学去读香港理工的案例,也有学完成功落户德国的。关键要算清自己的投入产出比。
EBS商学院MBA毕业生五年薪资追踪报告
咱们今天不聊虚的,直接上干货。拿到EBS商学院那份五年薪资追踪报告,翻完三十多页数据发现个硬道理——这届MBA毕业生是真的把学费赚回来了。
一、起薪就敢叫板行业老手
去年毕业的这拨人,第一年平均月薪直接冲到8500欧(约合人民币6.5万)。注意哈,这是税后!法兰克福投行圈的朋友私下跟我说,他们招的三年经验分析师也就这个数。更绝的是医疗科技行业,有个慕尼黑的器械公司给应届MBA开出了9800欧的签字费,说是怕人被硅谷挖走。
二、三年是个分水岭
报告里那张薪资曲线图特别有意思:前三年坡度平缓,每年涨个10%左右;到第四年突然45度角往上窜。我特意找了几个2018届的校友问,发现这时候多数人开始带团队了。有个在汉堡做供应链管理的哥们说得实在:"带五个人和管五十个人的价码,那能一样么?"
三、行业差距比想象中狠
五年后平均月薪1.8万欧的数据看着光鲜,但细分到领域就热闹了:
玩金融的普遍突破2万欧大关
制造业稳定在1.5-1.7万欧区间
转行做咨询的反倒最玄乎,有人拿着1.2万欧做战略规划,也有人接私单月入3万+
最让我意外的是新能源赛道。里斯本有个学姐专攻光伏储能,去年分红直接抵了五年学费。她说现在欧洲老板们谈项目,看见简历上EBS的LOGO就愿意多给二十分钟。
四、地域玩法影响钱包厚度
留在欧洲的毕业生里,73%的人五年内跳过槽。苏黎世那个搞跨境并购的校友说了大实话:"每跳一次至少涨20%,德国公司抠门就去瑞士,瑞士税高就去迪拜。"反倒是在上海发展的几位,虽然账面工资比欧洲低30%,但算上股权激励和住房补贴,实际到手反而更多。
五、校友们的真心话
跟二十多个毕业生聊完,发现大家最看重的反而不是薪资数字。斯图加特那个从工程师转型产品总监的兄弟说:"现在去供应商那儿谈判,对方先看名片上的职位,再看公司抬头,对了才问想要多少预算。"这话实在,职场身价上去了,钱自然追着你跑。
翻完这份报告最深的感触是,MBA这玩意儿就像职业加速器。有人用它转行,有人靠它升职,还有狠人直接创业当老板。说到底,钱多钱少还得看个人怎么玩转这张文凭。就像巴黎那位开咨询公司的姐们说的:"学校给你发的是敲门砖,能不能砸出金矿还得看自个儿本事。"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