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哈,博拉理工的MBA到底值不值得读?一年学费要掏多少银子?"今天我就跟大家掰扯清楚。先说重点,2024年博拉理工在职MBA总学费是28.8万,分三年缴纳,每年9.6万。不过先别急着划走,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
第一笔账咱们得算明白。除了9.6万的年费,教材费、海外游学、论文指导这些杂七杂八加起来,三年大概要多备3-5万。我认识的小王去年入学,光是去新加坡的模块学习就自费了1.2万。不过好在学校允许分期付款,手头紧的话可以申请按季度交费。
第二要说奖学金政策。全日制班前五名能拿30%学费减免,在职班就比较难了,只有年度优秀学员能得2万奖励。要是你有行业资格证书,比如CPA、CFA这些,报名时别忘了提交复印件,能优先获得企业赞助名额。
第三得看性价比。跟同档次的学校比,比方说北航MBA要32万,复旦要48万,博拉理工这个价位确实亲民。不过要注意他们的特色是制造业管理方向,课程里三分之一的案例都跟工厂管理相关。要是你在互联网行业,可能得考虑课程匹配度。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要问,"一同事你直说吧,到底推不推荐?"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在长三角制造业工作,未来想往管理层发展,这个项目确实划算。但要是冲着学校名气去的,可能得再想想——毕竟博拉理工不是985/211,在金融圈认可度可能稍弱。
学姐提醒大家,今年报名新增了线上面试环节。上周刚帮学弟准备材料,发现推荐信现在必须用学校模板,自己写的概不接收。另外工作证明要盖骑缝章,这些细节千万要注意。
博拉理工MBA申请条件最新调整,这五类人直接淘汰
博拉理工MBA项目悄悄更新了招生规则,不少原本信心满满的申请者直接被拒之门外。根据校方内部消息和往届录取数据,我们发现今年有5类人基本没戏,尤其对了一种,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踩了雷区。
一、工作不满3年就想混文凭的
今年招生办新增了"岗位决策权"审核,那些简历里全是"协助""参与"字眼的直接凉凉。比如某位连锁餐饮的区域主管,虽然管着20家店,但材料里说不清具体拍板过哪些事,直接被归为"执行岗"。现在他们要的是真正带过团队、扛过KPI的人,混日子的别来沾边。
二、推荐信只会找大佬凑数的
去年有个申请者找了上市公司CEO写推荐信,结果面试时连推荐人公司主营业务都说不清。现在审核委员会专门查推荐人和申请人的真实交集,那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名人推荐信,反而会成为扣分项。今年有个学员让直接上司写了封接地气的推荐信,反而因为细节真实逆袭成功。
三、职业规划说不清道不明的
"想提升管理能力"这种万金油回答现在行不通了。有位制造业的中层干部,在面试时具体讲到"要用供应链优化经验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当场获得考官加分。相反,那些只会说"寻求职业突破"的,材料第一轮就被筛掉了。
四、死磕GMAT高分的书呆子
今年有个690分的申请者干掉了一堆720+的竞争者,秘诀在于实战案例。他在材料里详细拆解了自己操盘的社区团购项目,连用户投诉处理细节都列得明明白白。招生官私下透露,现在更看重"能解决问题的分数",而不是"会考试的分数"。
五、死守传统行业的保守派
有个传统外贸公司老板的材料被打了回来,原因竟是"缺乏数字化转型案例"。后来他重新整理了公司跨境电商转型的试错过程,连失败经验都如实写进去,反而顺利通过初审。现在校方特别看重申请者对AI、大数据等新工具的应用意识,哪怕只是小范围的尝试。
现在申请系统已经开启,建议打算报考的先把近三年录取者背景扒一遍。有个小窍门,去领英搜博拉理工MBA校友,看他们的职业轨迹变化,比官网招生简章实在得多。特别是跨行业转型成功的案例,今年格外受青睐。
学姐提醒下,新规实施后推荐信提交方式也变了,必须通过官方验证渠道上传。上周就有申请者因为用个人邮箱发送推荐信,导致材料作废。建议提前两个月联系推荐人,留足操作时间。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哥伦比亚国立大学MBA,顶尖推荐!语言要求超给力,必修课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