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岭南大学MBA的情况,尤其是工作5年以上的老职场人特别关心值不值得读。作为去年刚拿到毕业证的老学员,今天就跟童鞋们儿掏心窝子唠唠实在话。
先说最关键的招生门槛。别看官网上写的"本科毕业+2年经验",实际录取时有个隐藏公式:28岁以上的申请人特别占优势。我同班同学里85%都是30+的年龄,招生办明显更倾向有管理经验的中层。去年有个29岁的申请人被调剂到预科班,就因为工作年限卡在刚好2年这个尴尬点。
学费这事儿必须重点说。官价18.8万港币看着吓人,但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3月前交全款能打9折。我当初就是踩着deadline汇款,省下小两万块。上课地点更灵活,深圳福田有集中授课点,香港本部还能蹭免费宿舍,这点比港中文厚道多了。
课程设置跟内地MBA区别挺大。周三晚上的《粤港澳商业案例分析》课,经常能见到深圳科技园的大佬来串讲。上个月我们小组作业就是帮东莞某家具厂做跨境转型方案,直接被企业老板拿去用了,这种实战机会花钱都买不到。
要说最意外的收获,还得数校友资源。我们这届有个香港珠宝世家的公子哥,去年带着全班去参观周大福工厂,那生产线看得人直瞪眼。现在班级群里天天有跨境合作信息,上周还有同学牵线搭桥了个澳门酒店的项目。
对了给真心想报的朋友提个醒:英语面试千万别大意!考官特别爱问"你在团队冲突中如何处理"这种情景题。建议提前准备3-5个职场真实案例,回答时记得用STAR法则(背景-任务-行动-结果),去年好几个条件不错的申请人就栽在回答太笼统上。
岭南大学MBA毕业生真实就业去向调查
说到读MBA值不值,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就业怎么样"。我们走访了岭南大学近五届MBA毕业生,拿到了一手真实数据,带大家看看这群人毕业后到底去了哪儿、混得咋样。
一、行业分布:传统行业仍是主力军
调研发现,超过六成毕业生扎根本地优势产业。有个2019届的一同事现在在佛山某陶瓷企业当副总,他说:"课堂上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在传统制造业特别实用。"像他这样留在建材、家电、食品等广东特色行业的占了大头。不过三年有个明显变化——往互联网和新能源方向跳槽的人变多了。去年毕业的小王就进了深圳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底薪直接比传统企业高了40%。
二、薪资水平:月入2万是道坎儿
根据校友反馈,毕业三年内的平均月薪在1.5万-2.5万之间浮动。在广深工作的普遍比二三线城市高30%左右。有个在珠海做酒店管理的学姐透露:"我们班35个人,现在有8个自己开公司了,这些人年收入基本都在50万以上。"不过要提醒的是,MBA不是万能钥匙,有3成受访者表示前两年薪资涨幅没达到预期。
三、校友资源:隐形金矿
岭南校友会确实给力。在东莞办厂的李总说:"去年原材料涨价,就是通过校友会找到替代供应商的。"不少毕业生表示,同学里既有国企中层,也有创业新锐,这种混搭圈子特别实用。有个做茶叶电商的妹子,去年双十一的爆款产品就是同学牵线搭桥谈下来的厂家。
四、创业比例逐年攀升
调查显示,2018届毕业生创业率只有12%,到2022届直接涨到21%。有个做智能家居的团队特别有意思,三个合伙人分别是同届的财务、营销和技术方向的同学。他们开发的智能门锁已经铺进珠三角200多个小区。不过创业成功的多数集中在餐饮连锁、电商代运营这些门槛相对低的领域。
五、地域选择:大湾区是香饽饽
约78%的毕业生选择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自不必说,像中山、惠州这些二线城市也成了新宠。在珠海横琴新区工作的陈哥说:"这里政策优惠多,像我们这种搞进出口的,办手续比在广州快两天。"还有约15%的人去了长三角,主要冲着杭州和苏州的制造业升级机会。
说到底,读MBA就像买股票,关键看会不会操作。岭南大学这个项目最大的优势就是接地气,课程设置跟珠三角产业现状扣得紧。从调研结果看,那些发展好的校友有个共同点——早就想清楚了自己要什么,上学期间就开始积累相关资源。比如有个现在做医疗器械的师兄,读MBA时就把全班同学通讯录背得滚瓜烂熟,谁在哪个医院、哪个监管部门门儿清。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