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馆大学的MBA到底难不难考?"作为在日本读过商科的老学长,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唠唠。
先上硬数据,去年立命馆经营学研究科收了82人,报考人数是348人,算下来录取率23.5%。这个比例看着还行?但要注意两个"隐形门槛"。
第一关是材料审核。他们特别看重工作背景,教务老师私下说过,有3年以上管理经验的人材料通过率能到70%,而应届生只有30%出头。有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虽然自考本科但带着5年团队管理经验,材料一次就过了。
第二关是面试玄学。面试官最爱问两类问题,一是"为什么选择我们而不是早稻田",这时候得具体到某个教授的研究方向;二是"未来五年计划",这里要避开"升职加薪"这种俗套答案。去年有位考生聊到想在中日跨境电商领域搭建资源平台,当场就被教授要了联系方式。
最关键的第三关是语言关。虽然官网写着N1或托福80,但实际录取的学生里,85%的人N1都在130分以上。更扎心的是,英语授课班虽然不要日语成绩,但需要提交英文案例分析报告,去年有个雅思7分的考生就栽在这份报告上。
给准备报考的三条实用建议,
1. 工作证明别只盖章,附上项目成果截图
2. 提前三个月蹲官网看教授论文
3. 练口语时重点准备"最失败经历"这个问题
常见误区要避开,千万别迷信“抱过”班,去年有考生花8万报班,结果面试时被认出套模板直接刷掉;也别死磕笔试分数,有个笔试前三的考生因为材料写得太"官方"被淘汰。
说到底,立命馆MBA的难度不在考试本身,而在会不会"对症下药"。他们的招生偏好就像精准的筛子,要的是既有实战经验又会学术思考的"中间层"。
立命馆MBA面试最爱问的三个问题
第一问,为什么选择立命馆MBA?
这个问题几乎必问,但很多人容易踩两个坑,要么答得太笼统(比如“学校名气大”),要么照搬官网介绍(比如“国际化程度高”)。
正确姿势,把个人经历和学校特色绑死!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制造业工作多年,可以这么说——
“我之前负责过中日合作项目,发现两国在管理模式上差异很大。立命馆MBA的‘亚洲商业实践’课程,特别是关于跨文化沟通的案例研究,能帮我系统梳理经验。另外,我看过XX教授写的《XXX》,他提出的‘XX理论’正好能解决我工作中遇到的XX问题。”
关键点,
提到具体课程、教授或研究方向;
结合工作/学习中的真实困惑;
避开“镀金”“人脉”这类功利性字眼。
第二问,你能为同学带来什么价值?
MBA面试不是单方面“求录取”,而是双向匹配。面试官想确认,你来了之后,其他同学能不能从你这儿学到东西。
别只会说“我工作努力”“擅长团队合作”!
试试这么答,
“我在快消行业做了5年市场推广,经手过3个从0到1的品牌案例。比如去年做的XX项目,通过小红书精准投放,用10万预算撬动了300万销售额。如果进入课堂讨论,我可以分享实操中的渠道选择逻辑,包括怎么避开数据陷阱。”
加分项,
用数字说话,证明你的经验可复制;
提到“工具”“方法论”等具体贡献点;
适当谦虚,“当然,我也特别想向金融背景的同学请教投资分析模型。”
第三问,如果录取你,未来两年计划怎么安排?
这个问题考的是目标感和时间管理能力。忌讳两种回答,一是“走一步看一步”,二是“我要修完所有课程+考证+创业”。
参考模板,
“第一年我会主攻供应链管理和数据分析课。我们公司明年要上线智能仓储系统,课上学的库存优化模型能直接用到项目里。第二年重点选创新战略方向的课,同时参加‘商业企划大赛’。我注意到去年获奖团队做了社区养老服务的课题,这和我的长期方向一致。”
小心机,
把学习和工作进展挂钩,显得计划务实;
提到学校特有的活动或资源;
长期目标不用太宏大,但要有清晰逻辑链。
学姐提醒一句,立命馆的面试官特别喜欢追问细节。比如你说“对XX领域感兴趣”,他可能直接问“读过哪篇相关论文?”或者“如果用这个理论分析你公司的情况,结论是什么?”所以千万别在材料里堆砌自己不懂的概念,有啥说啥最稳妥。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
立命馆大学mba亮点,性价比、雇主满意、国际前景(立命馆大学mba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