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上班族能申请里昂商学院的MBA吗?"、"听说要几十万学费是真的吗?"。作为帮过23位学员成功申请的“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说大实话。
一、申请要过的三道硬杠子
1. 学历这条线:本科毕业是基本(专升本也认),但更看重工作经历。去年录取的张姐就是大专+自考本科,但人家带着8年医疗器械行业管理经验来的。
2. 工作经验卡年限:官方说3年,但实际录取的平均是5年。有个特例是搞人工智能的小王,才工作2年半,手握3项专利也破格录取了。
3. 语言成绩别踩坑:雅思6.5和托福95是底线,但有个潜规则——面试时的英语交流能力比纸面分数更重要。去年有个托福103分的,因为现场翻译卡壳被刷了。
二、烧钱明细表(2024最新版)
学费:38万(分三次交,开学交40%)
杂费清单:
√ 教材费:8000/年(电子版能省3000)
√ 海外模块:必选的2周法国行要准备3万
√ 社交活动:建议预留1.5万/年(酒会、企业参访等)
省钱妙招:申请早鸟优惠能减2万,校友推荐再免申请费
三、五类人建议绕道
1. 想混文凭的:每周至少16小时课业,还有小组作业
2. 年薪低于25万的:回报周期可能超过5年
3. 英语开不了口的:课堂讨论全英文,别想着蒙混
4. 急着转行的:课程偏重战略管理,不是技术培训
5. 35岁以上的:同班同学平均28岁,会有代沟
四、“上岸人”的避坑秘诀
1. 推荐信别找大领导:找真正了解你的直属上司
2. 视频面试要测网速:去年有人因网络延迟被扣分
3. 职业规划要具体:别说"提升自我",要说"三年内做到医疗行业市场总监"
4. 小组讨论忌抢话:上周面试有个考生因打断队友被淘汰
常见问题:
Q:非管理层能申吗?
A:能!我们去年有两位基层主管录取,关键要展示管理潜力
Q:周末上课影响工作吗?
A:每月集中4天(含周末),建议提前和公司报备
Q:留学生占比多少?
A:约40%,法国本地学生最多
个人觉得:
说实话,里昂的MBA不是最顶尖的,但绝对是性价比之选。适合那些想进法企、看重国际化视野的中层管理者。如果看完这些你还想申,今年10月前准备好这三样:更新版简历、英语证明、2万字以上的工作案例报告。
里昂商学院MBA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如何?
一、就业率与薪资水平:数字不会骗人
根据里昂商学院最新发布的就业报告,MBA毕业生在毕业三个月内的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这个数字在欧洲商学院中属于第一梯队。更关键的是,超过60%的学员在毕业前就已经通过校方资源拿到offer,比如校招会、企业合作项目。
薪资方面,毕业生首年平均年薪约8.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6万元)。这里有个细节要注意:选择亚太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薪资增幅普遍比欧洲本地高出15%-20%。比如去年有位中国学员进入新加坡某科技公司担任战略总监,年薪直接比读MBA前翻了一倍。
二、企业合作:名企直通车不是吹的
里昂商学院和全球1300多家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光是奢侈品行业就有LVMH集团、开云集团每年固定来挑人。去年MBA班有8个学员被欧莱雅管培生项目录取,这个项目每年全球只招30人。
科技领域也不含糊。学院和IBM、SAP合作开设数字化转型实验室,表现突出的学员可以直接进入企业项目组。去年有个法国本地学生,在实验室做供应链优化项目时被达能集团看中,还没答辩就签了合同。
三、校友网络:比LinkedIn好使的资源库
里昂的校友会有个外号叫“全球通行证”。举个例子,2022届有个越南籍学员想回国发展,通过校友会联系到越南Vingroup集团的CFO(03届校友),直接进入终面环节。现在他负责集团新能源业务的市场拓展,年薪折合人民币过百万。
每年9月的校友返校日更是个隐形招聘会。宝马、施耐德电气这些大公司的高管校友会带着岗位需求来,很多岗位根本不会对外发布。去年现场就促成了20多份高管职位的初步意向。
四、行业分布:热门领域有新变化
虽然传统强项是奢侈品管理和供应链,但三年毕业生去向有了新趋势:
绿色经济:30%进入新能源、碳管理领域
医疗健康:强生、赛诺菲每年固定招收5-8人
跨境电商:速卖通、SHEIN在法国办公室大量招聘
有个典型案例:2021届的意大利学员原本在传统制造业,读MBA期间选修了可持续商业课程,现在在阿姆斯特丹负责H&M的循环经济项目,专门研究旧衣回收系统。
五、地域选择:亚洲市场成香饽饽
约40%的国际学生选择回国发展,特别是中国、印度、东南亚籍学员。上海办事处的老师透露,近几年腾讯、字节跳动通过学校招聘的岗位数量增加了三倍。有个成都姑娘去年入职蚂蚁集团国际事业部,负责欧洲市场的支付业务,公司看中的就是她既懂中国互联网又熟悉欧洲商业环境。
法国本地就业市场也有亮点。巴黎正在成为欧洲金融科技中心,里昂商学院和法国巴黎银行合作开设的金融科技课程,毕业生起薪普遍在7万欧元以上。去年有两位中国留学生通过这个项目进入巴黎的区块链初创公司,现在负责亚洲市场拓展。
六、特殊优势:会双语吃遍天
学校强制要求掌握至少两门工作语言。去年有组数据挺有意思:中英双语的毕业生平均薪资比单语种学生高18%,尤其是进入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学员,90%都需要同时处理亚太和欧洲业务。有位北京老哥就是靠着一口流利法语,跳槽到家乐福中国区做采购总监,专门对接法国供应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花几十万读这个MBA到底值不值?其实看看毕业生去向就知道答案了。去年有个德国学生拿着奖学金来读,现在在慕尼黑负责西门子数字化工厂项目,他说过一句话:“在这里最大的收获不是文凭,而是知道怎么把欧洲经验和中国速度结合起来。”
推荐简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