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五六年了,现在读研必须参加统考吗?"作为一个帮学员规划学历5年的“懂行的人”,今天手把手教你三种免联考读研的正规途径。
第一种是国际硕士项目。像西班牙武康大学、法国布雷斯特商学院这类院校,采用申请审核制,只要本科毕业满2年,准备好学历证书和工作证明,通过校方面试就能入学。我去年带的王学员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用周末时间上网课,1.5年就拿到了留服认证的硕士学位。
第二种是校方自主招生。国内部分院校开设的特色专业,比如某211高校的数字经济硕士班,专门面向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校方会组织专业笔试和论文评审,避开全国统考。上周刚帮李姐整理材料,她凭借8年互联网运营经验顺利拿到了预录取。
第三种是研修班结业转正。这个适合急需提升但学历不够的朋友,比如某重点大学的工商管理研修班,修满学分后参加校考,通过率能达到75%以上。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拿的是结业证+学位证,适合已经在管理岗的朋友做职称评定。
建议大家在选择时注意三点,①查看院校是否在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备案 ②确认证书能否做留服认证 ③比较课程设置是否贴合工作需求。就像上周咨询的张先生,说一千,道一万选了离家近的校企合作项目,既能带团队做实战课题,又不影响接送孩子。
需要提醒的是,免联考不等于零门槛。去年有位学员以为交钱就能拿证,结果因出勤率不足被延期毕业。现在正规项目都会要求参加线下答辩,部分课程还需完成企业调研报告。建议大家提前做好每周10小时的学习规划。
在职硕士学费一览表
想读个在职硕士提升自己
可一打听学费
有人报3万 有人花10万
差价这么大到底咋回事?
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
一、学费到底怎么算的?
全国在职硕士平均学费在3万-8万
但实际掏腰包的时候
得看三个硬指标,
1. 学校级别
985/211的牌子确实贵点
像某东部重点高校的MBA
全程下来12万起步
普通高校同专业可能只要6万
2. 专业类别
管理类(MBA/MPA)最烧钱
工程类、教育类相对亲民
举个实在例子,
某师范院校教育硕士,3.2万/两年
同校的工商管理硕士,直接翻倍
3. 地区差异
北上广深高校普遍比二线贵20%
西部院校常有补贴政策
比如成都某高校的工程硕士
比深圳同类专业每年少收8000
二、热门院校收费实况
这里列几个接地气的参考价(2024年最新),
第一梯队(985高校)
管理学硕士,9万-15万
工程硕士,5万-8万
省属重点大学
教育硕士,3.5万-5万
法律硕士,4万-6万
地方应用型高校
农业推广硕士,2.8万起
艺术硕士,4万-6万
别光盯着学费单上的数字
有些学校要额外掏,
教材费,800-2000/年
论文指导费,3000-5000
实践课程材料费,看专业定
三、怎么交钱最划算?
“老江湖”教你三招,
1. 单位报销
国企事业单位常有教育补贴
提前找人事部问清楚政策
有的单位能报70%学费
2. 分期付款
现在七成高校支持分学年缴费
比如8万学费分三次交
能缓解不少压力
3. 蹲点奖学金
别以为在职生没奖学金
重点看这两类,
优秀新生奖(入学考试成绩前10%)
学术成果奖(发核心期刊论文)
四、这些坑千万别踩
1. 低价陷阱
遇到"1.5万包拿证"的机构
赶紧绕道走
正规高校收费都在教育部备案
2. 隐形消费
报名前问清六件事,
实验材料要不要自费
校外实践收不收场地费
网络课程平台使用费
图书馆资源是否全开放
毕业答辩几次收费
校友会年费
3. 学费浮动
疫情后不少学校每年涨5%
比如2023年某校MPA学费7万
今年直接调到7.8万
选学校时多留个心眼
上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网"
查最新备案学费标准
直接打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电话
比中介说的靠谱多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个事
去年邻居家姑娘报了个在职硕士
光看学费便宜没注意校区位置
结果每周跨省上课
路费都比学费贵了
所以说哈
选学校还得综合看性价比
- 中外合作办学是在职研究生的一种招生方式吗 08-21
- 国际硕士也是我们国家在职考研的一种 09-28
- 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招生方式国家认可 11-13
- 中外合作办学是在职研究生的招生方式吗 08-28
- 中外合作办学是在职研究生的招生方式之一吗 09-17
- 中外合作办学是在职研究生的招生方式之一吗 09-10
- 国际mba报考2023年在职读 04-13
- 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在职研究生的招生形式 03-29
- 国际mba政策关于免联考属于单证在职考研 02-18
- 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考试形式 11-24